时间: 2025-04-27 08:53:2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8:53:28
题校书图
作者:朱翌 〔宋代〕
我闻校书如扫尘,
尘随帚去辄随有。
萤窗孤坐志不分,
帝虎鲁鱼相可否。
榻上诸公富贵人,
安能办此铅黄手。
绿柳啼莺耳畔春,
翠袖弹丝眼前酒。
如何复窥蠹简尘,
又借管城公作帚。
画史画名不画实,
润色丹青传不朽。
我是瀛洲旧校书,
挥汗磨铅胝两肘。
当时万一见此图,
诸郎不免涎垂口。
我听说校书就像扫尘土,
尘土跟着扫帚走,随处可见。
我独坐在萤火虫灯下,志趣无法分开,
帝王的老虎与鲁国的鱼是否可以比拟?
榻上那些富贵人,
怎能做得了这铅黄的工作?
春天耳边绿柳啼莺,
眼前酒杯映着翠袖弹丝。
怎能再去窥视那些尘封的简牍,
又要借助管城公的扫帚?
画家画名不画实,
润色丹青才得以传久不衰。
我就是瀛洲的旧校书,
挥汗磨铅使得两肘生茧。
如果当时能见到这幅画,
诸位读书人肯定要流口水。
朱翌是宋代诗人,以其清新明快的风格闻名。他的诗歌常常探讨书卷气与文人情怀,关注社会现实。
《题校书图》创作于宋代,诗人在校书的过程中,感受到书籍的历史与文化的沉淀,表达了对这种职业的尊重与自豪。
朱翌的《题校书图》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书籍校对的细致过程,诗中交织着对书籍、文字以及学术理想的思考。开篇“我闻校书如扫尘”便将校书这一工作比作扫尘,既说明了其繁琐,也隐含着一种清理与净化的使命感。接着,诗人通过“萤窗孤坐”渲染出一种寂寞的求知环境,这种孤独感与对理想的追求形成鲜明对比。
在对比富贵人与校书者的“铅黄手”时,诗人不仅表达了对书卷气的推崇,同时也流露出对现实的无奈与批判。那些“榻上诸公”不仅是对当时社会风气的讽刺,也让人思考真正的文化价值何在。
后半部分的“绿柳啼莺耳畔春”描绘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为整首诗注入了一丝生动的气息。诗人用“如何复窥蠹简尘”表达了对书籍的珍视和对学术的执着,暗示着书籍知识的不可或缺。最后两句以自我嘲讽的方式收束,流露出诗人对自身职业的热爱与坚定。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对比,展现了文学与现实之间的张力,表达了对文化传承与学术精神的深刻思考。
整首诗的主题在于探讨文化与学术的价值,强调校书这一职业的重要性,并对当时社会的风气与真实的文化传承进行反思。
诗人用什么比喻校书的工作?
A. 扫尘
B. 画画
C. 书写
D. 读书
诗中的“绿柳啼莺”意象主要表达了什么?
A. 朋友
B. 春天的生机
C. 孤独
D. 富贵
诗中提到的“铅黄手”指的是什么?
A. 富贵人的手
B. 校书者的手
C. 画家的手
D. 学者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