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游长安诸寺联句。光宅坊光宅寺。中禅师影堂联句

《游长安诸寺联句。光宅坊光宅寺。中禅师影堂联句》

时间: 2025-05-01 17:16:45

诗句

名下固无虚,敖曹貌严毅。

洞达见空王,圆融入佛地。

——张希复

一言当要害,忽忽醒诸醉。

不动须弥山,多方辩无匮。

——郑符

坦率对万乘,偈答无所避。

尔如毗沙门,外形如脱履。

——段成式

但以理为量,不语怪力事。

木石摧贡高,慈悲引贪恚。

——升上人

当时乏支许,何人契深致。

随宜讵说三,直下开不二。

——段成式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7:16:45

原文展示:

名下固无虚,敖曹貌严毅。
洞达见空王,圆融入佛地。
张希复一言当要害,忽忽醒诸醉。
不动须弥山,多方辩无匮。
郑符坦率对万乘,偈答无所避。
尔如毗沙门,外形如脱履。
段成式但以理为量,不语怪力事。
木石摧贡高,慈悲引贪恚。
升上人当时乏支许,何人契深致。
随宜讵说三,直下开不二。
段成式

白话文翻译:

诗中表达了对佛教思想的理解和探讨。开头提到名下并无虚假,强调了修行者的严于律己。接着描述了洞察真理、达到空灵境界的过程,表现出一种融入佛教教义的境界。接下来提到张希(张拭)的一句警句,提醒人们从醉梦中觉醒。诗中提出“须弥山”作为不变的象征,表明其辩论的深度与广度。郑符(郑愚)对待权贵坦率无畏,回应也无所畏惧。接着用毗沙门神的形象,暗示外在的样子不重要。段成式以理为度,不谈神秘的能力。最后探讨了慈悲与贪恚的关系,表示在高层次的境界中,难以找到契机,提倡随缘而行,直指真理的本质。

注释:

  • 名下:指名声、名义之下。
  • :虚假,空洞。
  • 敖曹:指神态或气度。
  • 空王:空灵的王者,指达到一种无物的境界。
  • 须弥山:佛教中象征不动的山。
  • 郑符:指郑愚,唐代高僧,因其直率著称。
  • 毗沙门:佛教的守护神,象征保护与安宁。
  • 怪力事:指神秘或超自然的能力。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段成式,字子韶,号青原,唐代诗人,擅长诗文,尤其是佛教诗。其作品常表现出深邃的哲理和对宗教的思考。
  •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唐代,正值佛教盛行的时期,反映了当时文人对信仰和哲学的探讨,尤其是对佛教教义的理解与实践。

诗歌鉴赏:

《游长安诸寺联句》是段成式的一篇重要作品,展现了其对佛教思想的深刻理解。诗中通过严谨的逻辑和丰富的意象,表达了对修行的追求和对真理的思索。开头的“名下固无虚”即明确了修行者要真实面对自我,摒弃虚妄的态度,而“敖曹貌严毅”则展示了内心的坚定。随后,诗人通过“洞达见空王”将心灵的觉醒与佛教的空灵哲学结合,展现出一种超然的境界。

张希的一句警句提醒人们,真正的觉醒往往在于看透表象,反思自我。诗中提到的“须弥山”象征着不动的真理,而郑符的坦率则体现了对权威的无畏,突显出一种勇于直面现实的态度。整首诗在逻辑与情感的交织中,引导读者体悟到深刻的哲理:外在的形象不重要,真正的修行在于内心的觉醒与慈悲。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名下固无虚:表明自身的名声并非虚假,强调真实。
  2. 敖曹貌严毅:描绘出修行者应有的严肃态度。
  3. 洞达见空王:达到空灵的境界,理解佛教的真理。
  4. 圆融入佛地:融入佛教的世界,达到一种圆满的状态。
  5. 张希复一言当要害:提到张希的警句,指出其重要性。
  6. 忽忽醒诸醉:提醒人们从迷醉中觉醒。
  7. 不动须弥山:强调不变的真理。
  8. 多方辩无匮:指出探讨真理的方式多样。
  9. 郑符坦率对万乘:郑符对待权贵的直率态度。
  10. 偈答无所避:回应时毫不避讳。
  11. 尔如毗沙门:暗示外在形象的无关紧要。
  12. 外形如脱履:形象的轻松与随意。
  13. 段成式但以理为量:以理智为标准,不谈神秘。
  14. 木石摧贡高:象征高傲者的削弱。
  15. 慈悲引贪恚:慈悲可以化解贪恚。
  16. 升上人当时乏支许:提到高层次者的缺乏。
  17. 何人契深致:质疑谁能真正契合深意。
  18. 随宜讵说三:随缘而说,谈及三法印。
  19. 直下开不二:直接指向真理的本质。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须弥山比作不动的真理。
  • 对仗:多个句子在结构和意义上的对称。
  • 排比:如对郑符的描述,增强表达效果。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着佛教的真理、内心的觉醒以及对外在形式的超脱,强调真实的修行在于内心的平和与慈悲,是对当时宗教思想的深刻反思。

意象分析:

  • 须弥山:象征不动的真理与信仰。
  • 郑符:象征直率与无畏。
  • 毗沙门:象征外在的保护与安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段成式强调的修行态度是什么? a) 轻松随意
    b) 严肃认真
    c) 追求名利
    答案:b

  2. “须弥山”在诗中象征什么? a) 不变的真理
    b) 迷惑的幻象
    c) 物质的追求
    答案:a

  3. 郑符的形象反映了什么? a) 对权贵的谄媚
    b) 对真实的追求
    c) 对名声的追求
    答案:b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
  • 《诗词鉴赏与解析》

相关诗句

相关查询

琼花 良农 余杭倦游 古兴 哭辞 蜣螂 偶感 我策我马寄王介甫 舟中作 南徐怀古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忍俊不住 捽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应酬 包含帜的成语 包含座的成语 彐字旁的字 不可言传 风字旁的字 南窗 高字旁的字 下塞上聋 霞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从轻发落 扶颠持危 粝食粗餐 子叔 示字旁的字 行幕 韋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