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3:49:4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3:49:40
杉松何相疏,榆柳方迥屑。
无人擅谈柄,一枝不敢折。
段成式中庭苔藓深,吹馀鸣佛禽。
至于摧折枝,凡草犹避阴。
张希复僻径根从露,闲房枝任侵。
一株风正好,来助碧云吟。
郑符时时扫窗声,重露滴寒砌。
风飐一枝遒,闲窥别生势。
升上人偃盖入楼妨,盘根侵井窄。
高僧独惆怅,为与澄岚隔。
这首诗描绘了长安地区的寺庙环境,诗中提到松树和柳树的疏密,表现出一种静谧的氛围。无人谈论这些树木的品性,我连一枝都不敢折下。在诗人的庭院中,苔藓深厚,偶尔传来佛禽的鸣叫声。即便是轻轻折枝,连草木也似乎会避开阴影。张希在僻静的小径上留下露珠,闲房的树枝肆意生长。一阵风正好吹来,似乎在助兴于碧云的吟唱。郑符打扫窗户的声音时常传来,露水在寒冷的石阶上滴落。风轻轻摇曳着一枝,似乎在偷看其他生物的动静。人们升高坐着,遮盖了楼台,根系缠绕在狭窄的井口。高僧在此独自惆怅,因为隔着澄澈的云雾,无法相见。
段成式(公元803年-公元863年),唐代诗人,以其精湛的诗词技艺和对自然的细腻观察而闻名,作品多描绘山水田园,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思考。
本诗创作于段成式游历长安诸寺时,诗人在寺庙中感受到的宁静与自然之美,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表现了他对当时社会的感受和对内心宁静的渴望。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长安寺庙的宁静氛围与自然美景。诗人在描绘杉松与榆柳的关系时,运用对比手法,突显出树木间的疏密之感,带给读者一种静谧的视觉体验。诗中提到的“无人擅谈柄”表达了一种对自然与宁静的珍视,仿佛在说,世俗的喧嚣无法打扰到这片净土。苔藓的深厚和佛禽的鸣叫,暗示着佛教文化的影响,营造出一种灵性与和谐的氛围。诗的后半部分,诗人通过描写风的轻拂、露水的滴落等细节,进一步加强了这一宁静的意境。
此诗在结构上严谨,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例如拟人化与对仗,增强了诗的表现力。整体上,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自然的美,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对世俗的超然,传达出一种深刻的哲理:在纷繁复杂的世俗生活中,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和谐,方能体会到自然的真正美好。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和寺庙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追求与对自然美的向往,反映了人对内心平静的渴望,富有哲理和思考。
诗中提到的“无人擅谈柄”是指什么?
“苔藓深”表现了什么样的意境?
该诗的作者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