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桐庐方正父家藏唐翰林画白芍药予来领郡事因

《桐庐方正父家藏唐翰林画白芍药予来领郡事因》

时间: 2025-05-02 07:44:28

诗句

治乱兴衰甚可嗟,徒怜水调诉荣华。

开元盛事今何在,尚有霓裳寄此花。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7:44:28

原文展示

治乱兴衰甚可嗟,
徒怜水调诉荣华。
开元盛事今何在,
尚有霓裳寄此花。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历史兴衰的感叹,认为无论是政治的治乱还是社会的繁荣,都是令人叹息的。诗人感到无奈,单单为水调歌头的美好时光而感到惋惜。开元年间的盛世如今已不复存在,唯有这朵白芍药花寄托着对霓裳羽衣的美好怀念。

注释

  1. 治乱兴衰:指的是政局的稳定与动荡、国家的兴盛与衰败。
  2. 水调:指的是水调歌头,这里引申为美好的音乐和繁华的过往。
  3. 开元:唐玄宗李隆基时期(712-756年),为唐代的盛世之一。
  4. 霓裳:指的是霓裳羽衣曲,寓意华丽、繁荣的音乐和舞蹈。
  5. 白芍药:一种美丽的花,常用作寄托情感的象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号文正,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他倡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念,主张改革,关心民生,作品涵盖诗、文、词等多个领域,影响深远。

创作背景

该诗作于范仲淹晚年,正值北宋的社会动荡与变革之际,诗人感叹历史的变迁与个人的无力。因其身处政治风云之中,感受到兴亡交替带来的悲凉,故而写下此诗以寄托对过往盛世的惋惜与对未来的忧虑。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与个人情感的交融,深刻地反映了范仲淹对治乱兴衰的思考。在“治乱兴衰甚可嗟”一句中,诗人直言不讳,表现出对历史兴亡的无奈感。接下来的“徒怜水调诉荣华”则进一步揭示了诗人的感情:他对昔日繁荣的怀念充满了惋惜之情。尤其是“开元盛事今何在”,更是直指历史的变迁,令人唏嘘不已。最后一句“尚有霓裳寄此花”则是对美好事物的寄托,体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希望。这首诗在情感上切入深刻,同时用词考究,意象丰富,给人以强烈的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治乱兴衰甚可嗟:历史的治乱兴衰令人感叹不已,不可避免。
  2. 徒怜水调诉荣华:只是无奈地为美好的音乐与繁华的往事而感到惋惜。
  3. 开元盛事今何在:曾经的盛世,如今已不复存在,充满了失落感。
  4. 尚有霓裳寄此花:虽然物是人非,但仍然有美丽的白芍药花寄托着对美好的向往。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开元盛事”与“今何在”形成强烈对比,表现社会变迁的无情。
  • 比喻:将白芍药比作往昔的繁华,寄托了对美好事物的怀念。
  • 排比:用“治乱兴衰”“水调诉荣华”排比,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与情感的层次。

主题思想

全诗围绕历史的兴衰变化,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现状的无奈和忧虑,展现了诗人对社会变迁的深刻反思与个人情感的真挚流露。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白芍药:象征美丽与脆弱,寄托对过往繁华的追忆。
  2. 水调:代表音乐与文化的繁荣,象征着美好而逝去的岁月。
  3. 霓裳:象征华丽与繁荣的文化,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下列哪个词语在诗中用来表达对历史变迁的感叹? A. 治乱
    B. 霓裳
    C. 水调
    D. 荣华

  2. “尚有霓裳寄此花”中,白芍药象征的是? A. 政治
    B. 美丽的往事
    C. 个人情感
    D. 社会变革

答案

  1. A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范仲淹的《桐庐方正父家藏唐翰林画白芍药予来领郡事因》与李白的《将进酒》都表达了对历史的感慨,但范仲淹更侧重于对过往盛世的追忆,而李白则更多地表现了对现实的无奈与豪情,体现了两位诗人不同的情感基调与历史观。

相关搜索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满江红 1965年2月温哥华 满江红 会稽怀古 满江红 其七 上巳旅思 满江红 中秋夜贡院前玩月 满江红 复用前韵有怀西溪梁园之游 满江红 括山谷听宋宗儒摘阮歌 满江红 吴中秋 满江红 秋夜有感 满江红 兆儿生甫九十日,遽殇金竹寓中,口占此阕,以当一哭 满江红 其五 㛃园用岳噪鄂王韵泳辽事,娟净和之,督余继声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实获我心 赤字旁的字 一失足成千古恨 查哨 包含济的成语 星儿 穴宝盖的字 庙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秘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村歌社鼓 鼻字旁的字 有口难言 管结尾的成语 扑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彐字旁的字 丢心 谢枕 不可动摇 束置高阁 病字头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