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21:50:1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21:50:13
和皇甫判官游琅琊溪
——孟郊
山中琉璃境,物外琅琊溪。
房廊逐岩壑,道路随高低。
碧濑漱白石,翠烟含青蜺。
客来暂游践,意欲忘簪珪。
树杪灯火夕,云端钟梵齐。
时同虽可仰,迹异难相携。
唯当清宵梦,仿佛愿攀跻。
这首诗描绘了山中如琉璃般的美景和琅琊溪的幽静。房屋与廊道依着岩石和山谷而建,路途随着高低起伏而变化。清澈的溪水轻轻拍打着白色的石头,青翠的烟雾环绕着青蜺。客人来此短暂游玩,希望能在此忘却世俗的名利。树梢上亮起了灯火,傍晚的天空中响起了钟声。虽然我们在同一时空中相遇,但彼此的经历却难以相携。唯有在清冷的夜晚梦中,才可以隐约地追寻那份愿望。
作者介绍:
孟郊(751年-814年),字东野,号孟东野,唐代著名诗人。与贾岛齐名,二人并称“孟贾”。他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和对社会现实的敏锐观察而著称。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孟郊晚年,他在政治上屡遭挫折,生活困顿。游览琅琊溪的经历让他感受到大自然的宁静与美丽,借此表达其对世俗名利的淡泊之情。
《和皇甫判官游琅琊溪》是一首以山水为背景的抒情诗,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世间纷扰的淡然。全诗构思精巧、意境深远,前四句通过描绘山中溪流的美丽,表现出一幅清新自然的画面。诗中利用“碧濑”和“白石”的对比,强调了溪水的清澈与石头的纯净,展现了大自然的和谐美。接着,诗人抒发了自己在此地游玩时的心境,表达了想要忘却世俗名利的愿望。
后半部分,诗人用“树杪灯火夕”和“云端钟梵齐”描绘了夜晚的宁静与神圣,暗示了他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在“时同虽可仰,迹异难相携”一句中,诗人表达了人与人之间虽在同一时空却因经历不同而难以深交的感慨。最后,诗人以梦境结束,强调了在梦中追寻理想与渴望的可能,给人留下了无尽的遐想。
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色的美,更是诗人情感的寄托,表达了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琅琊溪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名利的淡泊,以及对理想生活的向往。诗人渴望在纷扰的世俗中寻找一片宁静,体现了其内心的追求与反思。
诗词测试:
诗中“山中琉璃境”中的“琉璃”指的是什么?
诗中“意欲忘簪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愿望?
诗中提到的“树杪灯火夕”描绘了什么样的场景?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