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14:35:2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14:35:24
自念西上身,忽随东归风。
长安日下影,又落江湖中。
离娄岂不明,子野岂不聪。
至宝非眼别,至音非耳通。
因缄俗外词,仰寄高天鸿。
我自觉在西边的身影,突然又随着东风回归。
长安的夕阳影子,随之落入江湖之中。
离娄岂不是聪明的,子野难道不聪慧?
至宝并不是凭眼睛所见,至音并非耳朵能听。
因此我写下这些不拘一格的词句,寄托给高空中的鸿雁。
孟郊(751年-814年),字东野,号铁冠道人,唐代诗人,生于河南,晚年居于长安。他的诗风以沉郁、豪放和深刻的哲理性著称,尤其擅长五言绝句。
这首诗作于孟郊晚年,时值他仕途失意,内心苦闷,心情低落。此作是他对自己命运的反思和对理想的寄托,表达了对高远理想的追求。
《失意归吴因寄东台刘复侍御》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情感的诗作。开篇“自念西上身,忽随东归风”写出了诗人对自身命运的思索,西上代表着他曾经的志向,而东归则象征着他归于平凡的现实。接下来的“长安日下影,又落江湖中”则进一步渲染了诗人的失落情绪,夕阳的影子落入江湖,既是时间的流逝,也是他理想的破灭。
“离娄岂不明,子野岂不聪”两句引用古代象征聪明智慧的人物,表达了诗人对智慧的向往与自我怀疑,似乎在质疑自己是否能看破世事。接下来的“至宝非眼别,至音非耳通”则提出了一个哲理性命题:真正的珍宝和音律并非仅凭肉眼和耳朵所能识别,这种深刻的思考反映出诗人对世俗的批判和对真理的探求。
最后两句“因缄俗外词,仰寄高天鸿”更是诗人的自我救赎,他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寄托于鸿雁,象征着理想与自由。整首诗情感深邃,字里行间透出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和对命运的无奈感,展现了孟郊在失意时的深刻思考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整首诗表达了孟郊对人生失意的感慨,以及对理想的不懈追求。诗人在失落中寻找智慧,试图超越世俗的眼光,以期达到更高的精神境界。
孟郊与杜甫在对人生失意的描绘上有相似之处,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同样表达了对亲情与理想的追求,尽管两位诗人在风格上有所不同,但都展现了深刻的哲理思考和情感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