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0 07:50:1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0 07:50:18
送祖择之
作者: 司马光 〔宋代〕
人生荣与辱,百变似浮云。
自有穷通定,徒劳得丧分。
销愁唯有酒,娱意莫如文。
方寸常萧散,其余何足云。
人生的荣华与耻辱,就像浮云般变化无常。
命运的起伏早已注定,徒然追求得失毫无意义。
消愁唯有酒,陶冶情趣只有文学。
内心常常感到孤寂,其他的又有什么值得说的呢?
本诗没有明显的历史典故,但“浮云”、“穷通”等词语在古文中常用来象征人生的无常与命运的不可预测,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命运的思考。
作者介绍: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冲之,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学家,因其主编《资治通鉴》而闻名。司马光生于士族之家,早年丧父,勤奋好学,后入仕途。他的诗词虽不如其史学成就著名,但风格质朴、深沉,常反映其人生哲理。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司马光人生的中后期,可能是在送别友人祖择之时,表达对人生的感慨与对命运的思考,反映出他对荣辱得失的淡然态度。
《送祖择之》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感悟。诗的开头提到“人生荣与辱,百变似浮云”,形象地将荣华与耻辱比作浮云,强调其变化的无常。接着,诗人认为命运的穷通早已注定,因此无论是追求荣华还是避开耻辱,最终都是徒劳无功,体现出一种淡然的处世态度。
在后两句中,诗人用“销愁唯有酒,娱意莫如文”表达了对消解忧愁的方式的思考。酒可以消愁,文学则能够陶冶情趣,显示了诗人对文化生活的重视。最后一句“方寸常萧散,其余何足云”,则以内心的孤寂作结,表明尽管外界的追求纷繁复杂,内心的宁静与清醒才是更重要的。
整首诗在情感上体现了对人生的辩证思考,既有对荣辱得失无常的感叹,也有对内心世界的自省,展现了司马光作为一位知名历史学家、政治家的深邃思考与人文关怀。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全诗探讨了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不可预测,鼓励人们关注内心的平静与文化的陶冶,而不是外界的浮华与得失。
诗词测试:
“人生荣与辱”中的“荣”指什么?
诗中提到的“销愁唯有酒”,酒在这里象征什么?
“方寸常萧散”中的“方寸”指代什么?
答案:1. A 2. B 3. B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相比,二者都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但李白更倾向于豪放与浪漫,而司马光则显得更加沉稳与理性,深入探讨内心的宁静与文化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