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0:39:0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0:39:08
幽咽新芦管,凄凉古竹枝。
似临猿峡唱,疑在雁门吹。
调为高多切,声缘小乍迟。
粗豪嫌觱篥,细妙胜参差。
云水巴南客,风沙陇上儿。
屈原收泪夜,苏武断肠时。
仰秣胡驹听,惊栖越鸟知。
何言胡越异,闻此一同悲。
新芦管的声音幽咽而细腻,古竹枝则显得凄凉。
听起来像是在猿啼的峡谷中歌唱,似乎是在雁门外吹响。
音调高亢而急促,声音时而细微时而延迟。
粗犷的乐器让人厌恶,而细腻的旋律却更能打动人心。
来自云水如画的巴南的旅人,和在风沙中奔跑的陇上孩子。
屈原在泪水中度过的夜晚,苏武在孤独中断肠的时刻。
仰头听着胡驹的鸣叫,惊动了栖息的越鸟。
为何说胡人和越人不同,听到这声音却同样感到悲伤。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生于河南,官至左拾遗,被誉为“诗王”。他的诗歌通俗易懂,关注社会现实,表现人道主义精神。
此诗写于白居易晚年,受个人经历与社会动荡的影响,表达了对人生无常和离愁别恨的感慨。
《听芦管》通过描绘乐器的声音,表现了诗人对人生、对故乡的思考。诗中细腻的音调和情感的交织,展现出一种幽静而深远的意境。白居易以“幽咽新芦管”开篇,引导读者进入一种悲凉的氛围,接着通过对比不同乐器的特点,表达了对音乐的感悟。乐声仿佛在诉说着屈原和苏武的悲伤故事,诗人通过这些典故,表达了对历史的追忆和对个体情感的共鸣。最后一句“何言胡越异,闻此一同悲”更是升华了主题,强调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在悲伤面前的共情,体现了人类情感的普遍性与深邃性。
整首诗通过音乐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体现了个体在历史和文化中寻求情感共鸣的深刻思考。
《听芦管》的作者是谁?
诗中提到的“屈原”代表什么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