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8 01:22:3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8 01:22:39
宰官身现也奚惭,
来證如如半偈谭。
伎俩凭教山鬼弄,
禅机宁堕野狐参。
沙门谁度众生苦,
塞徼吾同士卒甘。
偶坐蒲团尘虑息,
白毫一道灿优昙。
这位宰相现身于此,实在不必感到羞愧;
他来证明这“如如”之理,真是半句偈语的谈论。
那些伎俩只凭山鬼来把玩,
而禅机又岂能堕落于野狐的参悟?
谁来拯救众生的苦难?
我们这些士卒甘愿与他并肩。
偶尔坐在蒲团上,尘虑也随之消散;
一缕白毫光华,照耀着优昙花的盛放。
蒲秉权(约1580年-?),明代诗人,字子宁,号莲庄,晚号无喧,江苏人。蒲秉权的诗风兼具古风与新意,常以哲理与人生思考为主题,作品多为咏物抒怀,意境深邃。
此诗创作于明代,正值社会动荡与思想变革的时期。诗人以对佛教哲理的思考为主线,反映出对世俗官场与人生苦难的深刻感悟。
这首诗用简练的语言探讨了官场与佛教哲理之间的对立。在开篇,诗人以“宰官身现也奚惭”揭示出一种对权力的讽刺,官员在世俗中显得光鲜亮丽,却未必能够理解深刻的佛理。接着,诗人提到“来证如如半偈谭”,通过佛教的“如如”概念,强调真实的内涵,而非表面的光鲜。
“伎俩凭教山鬼弄,禅机宁堕野狐参”两句,则进一步探讨了伎俩与真正的禅机之间的关系。诗人质疑那些表面上好像理解了佛教的官员与迷信之人,实际上却未能真正领悟其精髓。然而,在对众生苦难的叹息中,“沙门谁度众生苦”展现出诗人的无奈与关怀,表达了对社会底层人民苦恼的同情。
最后两句“偶坐蒲团尘虑息,白毫一道灿优昙”,诗人通过坐禅的意境,表现出超然物外的宁静,借助“优昙花”象征美好与希望,暗示即便在苦难中也存在着希望与觉悟的光芒。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官场与佛教哲理的对比,探讨权力的虚假与真实的内涵,表达了诗人对众生苦难的关心及对生命意义的深刻反思。
意象词汇:
诗中提到的“如如”指的是什么?
诗人对宰官的态度是怎样的?
“偶坐蒲团尘虑息”中的蒲团象征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