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9:17:0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9:17:07
托志观群书,意气自跌荡。
弱冠走衣食,出门常挹怏。
心身寄明发,休戚关疴痒。
胡为徒有子,累亲受抑枉。
中宵汗浃背,无以立天壤。
岂能必显扬,学问在勉疆。
读书静怀古,幽斋颇清敞。
独夜有鉴观,片月忽开朗。
光明荡心胸,钟磬散余响。
经义庶剖析,性地待涵养。
床头移短檠,灯落淬吾掌。
全诗翻译:
我把志向寄托在书籍上,意气却常常跌宕起伏。
年轻时追求生活的衣食之道,出门时常感到愁苦。
心灵与身体寄托在明亮的灯下,忧愁与快乐都与疾病相关。
为何独自生子,却让亲人承受压抑与冤屈?
半夜里汗水浸透背部,无法在天地之间立足。
岂能一味追求名声,学问在于不断努力。
读书时静心怀古,幽静的书斋显得十分清朗。
独自在夜里有明亮的月光照耀,忽然间月亮变得清晰明亮。
光明荡涤着我的心胸,钟声和磬声散发出余音。
经书的义理需要细细剖析,性情与道德需要慢慢涵养。
我把短檠移到床头,灯光渐渐熄灭,淬炼我的手掌。
此诗中涉及的古代读书人对于学问与人生的思考,反映了清代士人的普遍困境与理想,表现出一种对名利的超脱和对内心修养的重视。
华亦祥,清代诗人,生平不详。其诗风以清新、高雅著称,常抒发个人对读书、修身和人生哲理的思考。
此诗写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与文化思潮变革之际,诗人通过对书籍的热爱与对人生的反思,表达了对理想与现实的挣扎。
《希夷道院对月》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作,诗人通过对书籍的热爱与对人生的困惑,展现了他对知识的追求与对生活的深思。诗的开头,诗人提到“托志观群书”,显示了他对学问的向往和渴望,但紧接着“意气自跌荡”,则反映出他内心的挣扎与困惑。这种情感在全诗中一再出现,体现了诗人对个人理想与现实生活的矛盾。
在形式上,诗人采用了对仗工整的结构,使得整首诗在韵律上显得流畅而和谐。通过“中宵汗浃背”与“岂能必显扬”的对比,诗人表达了对于名声的超然态度,强调了学问的内在价值。这种内省的态度,使得整首诗充满了哲理的深度。
最后几句“独夜有鉴观,片月忽开朗”更是点睛之笔,月光的明亮使得诗人的内心豁然开朗,象征着知识与智慧的启迪。整首诗在情感的波动中,最终达到了心灵的宁静与明晰,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理解与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诗歌的中心思想是对知识的追求与对人生的反思,强调学问的价值在于内心的修养与不断的努力,而非追求外在的名利。
诗人通过何种方式表达内心的挣扎?
诗中提到的“片月忽开朗”象征什么?
诗人在夜晚独自思考,表明了什么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