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2 02:30:0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2 02:30:03
礼律通称母,宁分继与亲。
乃知履霜子,绝似卧冰人。
这首诗表达了礼法所强调的母亲地位,宁可与亲生父亲分开,也要遵守对母亲的责任和义务。于是我才明白,在严寒的霜雪中走路的人,和在冰上卧着的人是多么相似。
这首诗中提到的“履霜”和“卧冰”均为古代诗人常用的自然意象,象征着严酷的环境与人的脆弱。诗人以此来引申家庭伦理的复杂与艰难,借以说明在外界压力下,人们的处境与选择。
刘克庄(1180年-1269年),字子翚,号天池,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词人。他的诗风多样,既有清丽的婉约,又有豪放的气概,善于用典,作品多涉及社会伦理和人情世故。
此诗写于南宋时期,社会动荡,家庭伦理关系复杂,诗人用自己的感受来反映当时人们在亲情与道德之间的挣扎。
刘克庄的《杂咏一百首·王祥》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对家庭伦理的深刻思考,特别是对母亲地位的强调。诗中将“礼律”与亲情的冲突进行了深刻揭示。诗的开头部分提到“礼律通称母”,让我们感受到母亲在家庭和社会中的重要性,这是对传统伦理的尊重。接下来的“宁分继与亲”,则表现了一种对亲情的无奈,似乎在说,在面对家庭和伦理的抉择时,母亲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
通过“乃知履霜子,绝似卧冰人”,诗人以自然界的严酷环境作比,暗示家庭伦理的严苛与人们内心的脆弱。这一比喻生动形象,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诗人在此不仅仅是在描绘一种状态,更是对人情冷暖、家庭关系的深刻反思。
整首诗通过对比与象征,传达了对母亲深厚的感情与对传统伦理的坚守,同时也让人思考在家庭与责任之间的选择。这种情感的复杂性和道德的沉重感,令人在阅读时不禁生出共鸣,反思自身的处境与选择。
整首诗的核心思想在于对家庭伦理的深刻思考,尤其是母亲在家族中的重要性与责任感。通过自然景象的比喻,诗人揭示了人们在道德选择中的挣扎与无奈。
这首诗强调了哪种家庭关系的责任?
“履霜子”与“卧冰人”分别象征什么?
与王维的《鸟鸣涧》相比,王祥的诗更侧重于家庭伦理的探讨,而王维则更注重自然景观和个人情感的抒发。两者在表达手法上各有千秋,前者通过伦理道德的反思,后者则通过自然意象的描绘,展现了不同的情感体验与哲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