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中丞舌

《中丞舌》

时间: 2025-04-26 21:40:25

诗句

成王走,周公帝,二三孤臣死不避。

愿为良臣,良臣安可为;愿为忠臣,身亡赤族宁足悲。

臣舌尚在天能嗤,臣舌虽割心难移。

宫中尸,不可别,地上书,不可灭。

金川玉屑留人间,何由独割中丞舌。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21:40:25

原文展示:

成王走,周公帝,二三孤臣死不避。
愿为良臣,良臣安可为;
愿为忠臣,身亡赤族宁足悲。
臣舌尚在天能嗤,
臣舌虽割心难移。
宫中尸,不可别,
地上书,不可灭。
金川玉屑留人间,
何由独割中丞舌。

白话文翻译:

成王已经去世,周公也已逝去,只有二三位孤臣宁死不屈。
我愿做一个好臣子,但好臣子又怎么能实现呢?
我愿做一个忠臣,即使身死也无怨无悔。
我的舌头尚在,天上还能发声,
即使舌头被割,心意却难以改变。
宫中尸体,无法分开,
地上的书籍,无法抹去。
金川玉屑留在人间,
为何要独自割舍中丞之舌?

注释:

  • 成王:指周朝的开国君主,象征着正义和理想。
  • 周公:周公旦,周成王的弟弟,辅佐成王建立周朝,象征忠诚与智慧。
  • 良臣:好官员,指对国家忠诚、能力出众的人。
  • 忠臣:表现出对君主和国家无私奉献的官员。
  • :象征言辞、忠告和正义。
  • 金川玉屑:象征美好和珍贵的事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吴炎,明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作品多关注政治时事,表现忠诚与忧国忧民之情。他的诗歌风格往往沉郁,情感真挚,富有历史感。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明代一个动荡的时期,政治腐败、忠臣遭难,诗人通过对历史的追思,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忠臣精神的怀念。

诗歌鉴赏:

《中丞舌》是一首蕴含深厚历史感和强烈情感的诗。诗人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追忆,表达了对忠臣理想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无奈。在“成王走,周公帝,二三孤臣死不避”这一句中,诗人提到成王和周公,象征着理想化的统治者,同时也暗示了忠臣在动荡时代的孤独与苦楚。

“愿为良臣,良臣安可为”反映出诗人对忠臣理想的渴望,然而现实的残酷让这一愿望变得遥不可及。诗人在这里抒发了对忠诚与理想的困惑,表现出对社会现状的不满和无奈。

后面的“臣舌尚在天能嗤,臣舌虽割心难移”则进一步深化了诗人的情感,表达了即使舌头被割,心中对国家和理想的忠诚依然存在。此句通过“舌”的象征,表现了言辞的重要性以及对正义的坚持。最后几句则强调了历史的不可磨灭,表达了对过去忠臣的追忆和尊重。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成王走,周公帝,二三孤臣死不避:成王和周公的逝去,留下了少数孤臣愿意宁死不屈,体现出忠诚的精神。
  2. 愿为良臣,良臣安可为:诗人渴望成为一个好臣子,但面对现实的无奈,感到理想难以实现。
  3. 愿为忠臣,身亡赤族宁足悲:愿意为忠诚献身,即使死去也无怨无悔,表现出对理想的坚定。
  4. 臣舌尚在天能嗤:即使舌头尚存,仍然可以发声,象征对真理与正义的坚持。
  5. 臣舌虽割心难移:舌头虽然被割,但忠诚的心意却不会改变。
  6. 宫中尸,不可别:暗指历史的悲剧,宫中忠臣的死去是不可分割的。
  7. 地上书,不可灭:历史的记载不会被抹去,强调了历史的重要性。
  8. 金川玉屑留人间,何由独割中丞舌:美好的事物仍留人间,为什么要割舍忠臣之舌,表达了对忠诚的珍视。

修辞手法

  • 象征:舌头象征言辞、忠诚和正义。
  • 对仗:如“愿为良臣,良臣安可为”,体现了对理想的追求。
  • 反复:通过反复出现的“愿为”强调诗人对忠臣理想的渴望。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对忠臣精神的追忆,表达了对理想的追求与现实的无奈,揭示了在动荡时期忠臣遭遇的困境与悲情,展现了历史的沉重感和对忠诚的珍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成王、周公:象征理想的统治者,代表忠诚与智慧。
  2. 良臣、忠臣:象征对国家和君主的忠诚。
  3. :象征言辞、思想与正义。
  4. 尸与书:代表历史的沉重与不可磨灭的记载。
  5. 金川玉屑:象征美好与珍贵的事物,反映了对过去的怀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成王和周公象征什么? a) 腐败的政权
    b) 理想的统治者
    c) 不忠的臣子
    答案: b

  2. “臣舌虽割心难移”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现实的放弃
    b) 对忠诚的坚持
    c) 对死亡的恐惧
    答案: b

  3. 诗中提到的“金川玉屑”象征什么? a) 财富
    b) 忠诚的价值
    c) 美好的事物
    答案: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 《静夜思》 李白

诗词对比: 吴炎的《中丞舌》与李白的《静夜思》均展现了对理想与忠诚的追求,但前者更关注历史的沉重与忠臣的悲情,而后者则表现了对故乡的思念与人情的温暖。两者在情感基调和意象使用上各有千秋,前者显得更加沉郁,后者则充满了柔情。

参考资料:

  • 《明代诗歌选集》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
  • 《诗经与汉诗》

相关搜索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太保墩 同梁汾谒泾阳先生祠坐二泉亭竟日 寄顾景范用山来韵 送嵇漪园之黔蜀 与诸友山中晚行 病中怀刘庸道 蚤朝 题山水图 偶作 北郭小楼与友玩月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里挑外撅 材结尾的成语 倒八字的字 熟结尾的成语 别开一格 几字旁的字 麥字旁的字 克字旁的字 欲谁归罪 渐悟 此时无声胜有声 热焰 豁然开朗 一再 包含撞的词语有哪些 匕字旁的字 凉阴 御下蔽上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