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0 03:44:5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0 03:44:58
洞庭一水七百里,震泽与之俱渺茫。
鸿雁一声天接水,蒹葭八月露为霜。
轻风谩引渔郎笛,落日偏惊估客航。
我亦年来倦游历,解缨随处濯沧浪。
全诗翻译:
洞庭湖的水延绵七百里,震泽与之遥相呼应,显得渺小而模糊。
鸿雁鸣叫,天空与水面似乎连成一片,蒹葭在八月的露水中显得如霜般洁白。
轻风随意地引导着渔郎的笛声,落日却惊扰了过往的商船。
我也在这几年里感到疲倦于四处游历,解开缨带在各处的沧浪中洗涤。
作者介绍:
顾观(约1565年-约1620年),字君昭,号澹然,明代诗人。生于江苏,游历四方,性情洒脱,擅长山水诗,风格清新自然。其诗常表现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过吴淞江》创作于明代,正值社会动荡时期,诗人游历江南,感受到自然之美和内心的孤独,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与疲惫。诗中描绘的江湖景象,既是对自然的歌颂,也是对游荡生活的反思。
《过吴淞江》展现了顾观对自然的深刻感悟和对人生的哲思。诗的开篇以“洞庭一水七百里”展开,描绘了广袤的自然景观,给人以开阔的视野。诗人通过鸿雁的鸣叫,描绘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象征着归属与思乡之情。接着,诗中提到“轻风谩引渔郎笛,落日偏惊估客航”,展现了日落时分的宁静与喧嚣之间的对比,渔郎的笛声与商船的忙碌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传达出一种人生的无常与流转。
在最后两句中,诗人将自己的游历与自然景观相结合,表达了对自由与归属的渴望。“我亦年来倦游历,解缨随处濯沧浪”不仅体现了对生活的疲惫,更是对自由生活方式的向往。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作者的情感与思考,给读者以深刻的启示。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观,表达了诗人对自由、归属与人生无常的思考,展现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向往。
意象词汇:
诗中提到的“洞庭”指的是哪个湖?
“鸿雁一声天接水”中,鸿雁的鸣叫代表了什么?
诗人对游历的感受是怎样的?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