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明妃

《明妃》

时间: 2025-05-03 22:39:34

诗句

万里来朝拜宠归,琵琶下马册阏氏。

虚传千古和戎话,不道当年虏自衰。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22:39:34

原文展示

万里来朝拜宠归,
琵琶下马册阏氏。
虚传千古和戎话,
不道当年虏自衰。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述了一个遥远的朝贡之旅,似乎是在为某位宠妃而来。琵琶声中,马儿停下,册封了阏氏(妃子的一种称谓)。然而,传说中的和戎之事却是空虚的,只是虚传千古,而实际上,在当年,敌人已经衰弱。

注释

  • 琵琶:一种传统乐器,常用于表达情感。
  • 下马:指骑马的人停下来,象征着对某种仪式的尊重。
  • 阏氏:古代对妃子的称呼,表明其特殊地位。
  • 虚传:空洞的传说,指没有实质内容的故事。
  • 和戎:和解与敌人之间的关系。
  • 虏自衰:指敌人自身的衰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车若水,宋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作品多以抒情和历史为主,擅长运用典故和历史事件来反映个人情感和社会现象。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作于宋代,正值朝贡制度盛行的时期。诗中提到的和戎与阏氏,暗示了对历史事件的反思,以及对过往繁华的追忆与批判。

诗歌鉴赏

《明妃》是一首富有历史感的诗,作者通过描绘一场遥远的朝贡,来反映历史的变迁。诗的开头“万里来朝拜宠归”,让人联想到古代朝贡的盛大场面,然而随着琵琶声响起,场面又瞬间变得细腻而富有情感。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带着一种淡淡的忧伤,指出历史的虚妄与敌人的衰弱。

诗中使用的“虚传千古和戎话”,不仅表达了对历史传说的怀疑,也暗示了当时社会对和解与和平的渴望。最后一句“不道当年虏自衰”,则是对历史的深刻反思,表明即使在辉煌的背后,敌人却在悄然间走向衰败,历史的真相常常被忽视。

整首诗在结构上简洁有力,语言上富有音乐感,情感上层次分明,展现了作者深邃的历史观和对人事无常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万里来朝拜宠归:远道而来的使者,为了朝拜而归,传达了对某位妃子的崇敬之情。
  2. 琵琶下马册阏氏:乐器声中,骑马的使者停了下来,象征着对妃子的册封仪式。
  3. 虚传千古和戎话:历史上关于和解的传说,往往是空洞无物,缺乏实质。
  4. 不道当年虏自衰:不提及当年的敌人其实已经走向了衰弱,反映出历史的真实与虚假之间的矛盾。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万里来朝”和“琵琶下马”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隐喻:通过“琵琶”隐喻和谐与和平的象征,但又暗示着背后的虚妄。
  • 历史对比: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对比,展现了历史的变迁与反思。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绘,表达了对虚假传说的质疑以及对真实历史的反思。诗人揭露了那些被美化的历史背后的真实,表达了对和平与和解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琵琶:象征和谐与美好的情感。
  • 朝贡:体现古代政治与文化交流的形式。
  • 阏氏:代表权力与地位的象征,体现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阏氏”是指什么?

    • A. 一种乐器
    • B. 妃子的称谓
    • C. 朝贡使者
  2. 诗中“虚传千古和戎话”的意思是?

    • A. 历史传说丰富
    • B. 和解的故事空洞
    • C. 敌人强大
  3. 诗的最后一句提到的“虏自衰”说明了什么?

    • A. 敌人越来越强
    • B. 历史的真实与虚假
    • C. 和平的希望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春望》杜甫
  • 《登高》杜甫

诗词对比

  • 《春望》与《明妃》都是描绘历史背景的诗作,但《春望》更侧重于个人情感与国家兴亡的对比,而《明妃》则关注历史传说的虚假与真实的反思。两者都在不同层面上探讨了历史与个人命运的关系。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古诗词鉴赏》
  • 《车若水传记及其作品研究》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谒金门 谒金门 谒金门 乌夜啼(西湖) 乌夜啼 乌夜啼 江城子(外舅作梅玻因寿日作此) 江城子(寿外姑外舅) 鱼游春水 画堂春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贞坊 病字头的字 卝字旁的字 逸轨 惊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血缘 刀字旁的字 祑硌 宴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水来土掩 眼中钉 一网打尽 如汤浇雪 犬字旁的字 辰字旁的字 月例 兔丝燕麦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