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月夜闻雁

《月夜闻雁》

时间: 2025-07-27 08:52:46

诗句

独坐南窗下,初晴月倍明。

云中新雁唳,却作故乡声。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27 08:52:46

原文展示:

独坐南窗下,初晴月倍明。
云中新雁唳,却作故乡声。

白话文翻译:

我独自坐在南窗下,初晴的夜晚,月光格外明亮。
云中传来大雁的鸣叫,仿佛是在呼唤我的故乡。

注释:

  • 独坐:一个人静静地坐着。
  • 南窗下:指的是坐在朝南的窗子下,通常代表光线明亮。
  • 初晴:刚刚放晴的天气。
  • 月倍明:月亮特别明亮。
  • 云中新雁唳:云中传来大雁的叫声。
  • 却作故乡声:那声音让我想起了故乡的情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任丽金,清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多表现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对家乡的思念。作品风格清新,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一个静谧的月夜,诗人身处异乡,感受到月光的明亮与夜的宁静,因而引发了对故乡的思念。诗中通过大雁的叫声,表达了游子对故乡的深切怀念。

诗歌鉴赏:

《月夜闻雁》以简练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孤独而又宁静的夜晚场景。诗人独坐于南窗下,明亮的月光透过窗户洒在身上,令人感到一种舒适与宁静。然而,这种宁静中又夹杂着一丝淡淡的忧伤。大雁的鸣叫声从云中传来,瞬间唤起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大雁自古以来就是思乡的象征,它们每年迁徙,成为游子心中最深切的牵挂。

诗中“月倍明”与“故乡声”形成鲜明对比,前者是眼前景象的描绘,后者则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月亮的明亮使得孤独的夜晚更加清晰,而大雁的鸣叫则如同故乡的召唤,让人心生向往。整体而言,诗作展现了深厚的乡愁情感,既有对美好自然的欣赏,又有游子对故乡的眷恋,体现了古代诗人对生活的细腻感受和情感的深刻表达。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独坐南窗下:表现诗人孤独的状态,设置了夜晚的氛围。
  • 初晴月倍明:描绘天气的变化,初晴让月光愈加明亮,增强了夜色的美感。
  • 云中新雁唳:通过声音的描绘,构建出一种生动的自然景象。
  • 却作故乡声:引入情感的转折,音声让人产生对故乡的思念。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独坐”与“月倍明”,形成工整的句式。
  • 比喻:将大雁的鸣叫与故乡的声音联系,表达了思乡之情。
  • 拟人:云中大雁似乎在呼唤诗人,增强了情感的共鸣。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思乡,表达了游子在异乡的孤独与对故乡的无尽怀念。通过自然景象与音声的结合,展示了人对于故乡情感的深刻依恋。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月亮:象征思念与孤独。
  • 大雁:代表游子对家乡的牵挂。
  • 南窗:象征光明与希望。

这些意象不仅富含自然美,还蕴含着深厚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敏感与对故乡的深刻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 A) 友情
    • B) 思乡
    • C) 自然
    • D) 战争
  2. “云中新雁唳”中的“唳”字是什么意思?

    • A) 叫声
    • B) 飞翔
    • C) 停留
    • D) 归来
  3. 诗中描绘的时间是什么时候?

    • A) 黄昏
    • B) 清晨
    • C) 月夜
    • D) 正午

答案:

  1. B) 思乡
  2. A) 叫声
  3. C) 月夜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 李白《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中同样描绘了对友人的思念,反映了诗人深厚的情感联系。
  • 李白《月下独酌》则表达了诗人对孤独的反思和对人生的感悟,展现了另一种孤独的美。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古典诗词鉴赏》
  • 《王维与李白的诗歌比较研究》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和元晦雪压竹韵 谢韩监芍药 淳熙四年二月既望静江守臣张某奉诏劝农于郊乃作熙熙阳春之诗二十四章章四句以示父老俾告于其乡之人而歌之 立春偶成 世无良猫 早出 冬日杂兴 赠孙从之 书事 呈刘通判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白字旁的字 立刀旁的字 虚素 包含崛的词语有哪些 默默无语 圈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自反无愧 朋党比周 黑字旁的字 大字旁的字 安营扎寨 施食 心字底的字 灌夫骂坐 昏世 氍笠 包含祁的词语有哪些 未兆易谋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