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塞下

《塞下》

时间: 2025-05-07 10:12:41

诗句

夜战桑干北,秦兵半不归。

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征衣。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10:12:41

塞下

作者: 许浑 〔唐代〕

原文展示:

夜战桑干北,秦兵半不归。
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征衣。

白话文翻译:

在夜晚的桑干河北边打仗,秦国的士兵一半还没有归来。今天早上收到了家乡的信,却还是得把征战的衣物寄回去。

注释:

  • 夜战: 夜间作战,体现出战争的艰苦和紧张。
  • 桑干: 桑干河,位于今天的山西省,是古代战争的重要地理标志。
  • 秦兵: 指秦国的士兵,暗示了历史上秦国的强大与对外征战。
  • 乡信: 家乡的书信,传递了思乡之情。
  • 征衣: 征战的衣物,象征着士兵的身份和责任。

典故解析:

  • 桑干河: 作为战争的背景,这条河流在历史上与多次战争相关,反映了唐代边疆的紧张局势。
  • 秦兵: 秦国在古代中国历史上以强大的军队著称,提及秦兵,可以引发读者对历史的联想。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 许浑,唐代诗人,以其清新飘逸的诗风和细腻的情感著称。他的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色以及人们的情感。
  •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战争时期,反映了士兵在战斗中所面临的孤独与思乡之情,表达了对家乡的眷恋和对战斗生活的无奈。

诗歌鉴赏:

此诗通过简练的语言,描绘了战士在战争中的心境。开头以“夜战”引入,给人以紧张和压迫感,显示出战争的残酷;而“秦兵半不归”则暗示了战斗的激烈和士兵的归属感缺失。接下来提到“乡信”,在战火纷飞中,家乡的信件如同一缕温暖的阳光,给予士兵心理上的慰藉与思念。诗的最后一句“犹自寄征衣”则将思乡与责任结合,表现了战士对家乡的眷恋以及身为战士的使命感。整首诗情感深沉,层次分明,既有个人的情绪,又反映了更广泛的社会背景。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夜战桑干北: 描述了战士在桑干河北的夜间战斗,营造出紧张的氛围。
    • 秦兵半不归: 传达了战争的惨烈,士兵的归属感和生存状态。
    • 朝来有乡信: 早晨收到家乡的信,体现出思乡之情。
    • 犹自寄征衣: 尽管收到信件,战士依然要承担战斗的责任。
  • 修辞手法:

    • 对仗: “夜战”和“朝来”形成了时间的对比,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意象: “乡信”与“征衣”的对比,突显了士兵的内心矛盾与责任感。
  • 主题思想: 诗歌体现了士兵在战争中的孤独与思乡之情,同时也反映了对家国责任的承担,是对个人情感与社会责任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 桑干河: 象征着战斗的地点,也反映了历史的深厚。
  • 乡信: 代表着温暖的思念与对家乡的眷恋。
  • 征衣: 象征着士兵的身份和对国家的忠诚。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桑干”是指: A. 一条河流
    B. 一个城市
    C. 一个山脉
    D. 一个湖泊

  2. “秦兵半不归”中的“半”指的是: A. 一半的士兵
    B. 所有人
    C. 没有人
    D. 两倍的士兵

  3. 诗中表达的主要情感是: A. 高兴
    B. 忧伤
    C. 愤怒
    D. 平静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同样表达了对国家和家乡的忧虑。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传达出壮志未酬的情怀。
  • 诗词对比:

    • 比较许浑的《塞下》和李白的《夜泊牛津》:两者都涉及思乡情,但许浑更强调战士的责任感,而李白则更多地表达了个人的孤独与无奈。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精华》
  • 《唐代诗人传记》

相关搜索

相关查询

五言过栖岩寺 故洛阳城侍宴应制 奉和圣制夏日游石淙山 郊庙歌辞。享龙池乐章。第一章 春日洛阳城侍宴 秋夜望月 夜渡江 咏牛应制 咏剪花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茔垄 閠字旁的字 到处碰壁 宗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耒字旁的字 车字旁的字 禾字旁的字 窃时肆暴 指鹿作马 威凤片羽 毫厘丝忽 单耳刀的字 玄开头的成语 匾额 压倒一切 宋香 慢舞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