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知卢可庵教谕鼓歌

《知卢可庵教谕鼓歌》

时间: 2025-05-01 06:30:46

诗句

崇牙枞枞,贲鼓逢逢。

始作这以荆衡底贡之新革,试叩之以巴蜀故产之孤桐。

雷震一声草木拆,蠖信其屈龙起蛰。

天地訢合万物苏,阳气宣声阴屏迹。

矇瞍一鼓歌辟雍,始与斯民发童蒙。

大胥再鼓徵学士,复与学者开天聪。

当其俎豆前陈,甫掖山立。

缀兆序位,登降终日。

吾故鼓之以相礼,所以作尔之强力。

乃若冠盖孔孟,佩服程朱。

鸡鸣而起,亦步亦趋。

吾故鼓之心戒晨,所以觉尔之迷途。

至若理欲昏明,义利白黑。

夕惕不谨,日省何益。

吾故鼓之以谨昏,所以使尔非心之必斥。

呜呼,鼓人职废周礼湮,方叔入汉鼓收声。

举世聩聩呼不应,千载孔堂比竹音。

镗然一鼓惊雷霆,撼动天地众耳醒。

昌黎老死石鼓裂,愧我才薄争奈此鼓文。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6:30:46

原文展示

崇牙枞枞,贲鼓逢逢。始作这以荆衡底贡之新革,试叩之以巴蜀故产之孤桐。雷震一声草木拆,蠖信其屈龙起蛰。天地訢合万物苏,阳气宣声阴屏迹。矇瞍一鼓歌辟雍,始与斯民发童蒙。大胥再鼓徵学士,复与学者开天聪。当其俎豆前陈,甫掖山立。缀兆序位,登降终日。吾故鼓之以相礼,所以作尔之强力。乃若冠盖孔孟,佩服程朱。鸡鸣而起,亦步亦趋。吾故鼓之心戒晨,所以觉尔之迷途。至若理欲昏明,义利白黑。夕惕不谨,日省何益。吾故鼓之以谨昏,所以使尔非心之必斥。呜呼,鼓人职废周礼湮,方叔入汉鼓收声。举世聩聩呼不应,千载孔堂比竹音。镗然一鼓惊雷霆,撼动天地众耳醒。昌黎老死石鼓裂,愧我才薄争奈此鼓文。

白话文翻译

崇高的牙旗高高竖起,华丽的鼓声隆隆作响。开始用荆衡地区进贡的新皮革制作,尝试用巴蜀地区的老桐木敲击。雷声一震,草木皆惊,蛾子伸屈,龙开始活动。天地和谐,万物复苏,阳气宣泄,阴气隐退。盲人一敲鼓,歌声在辟雍响起,开始启蒙百姓。大胥再敲鼓,召集学士,再次开启学者的智慧。当祭品陈列,山岳般矗立。按照顺序排列,升降终日。我因此敲鼓以相礼,以此增强你的力量。至于像孔孟那样的人,佩服程朱的学说。鸡鸣而起,亦步亦趋。我因此敲鼓以晨戒,以此唤醒你的迷途。至于理欲的昏明,义利的黑白。晚上警惕不严,日省又有何益。我因此敲鼓以谨昏,以此使你排除非心。唉,鼓人的职责废弃,周礼湮没,方叔入汉,鼓声消失。举世昏昏,呼之不应,千载孔堂,比竹音。镗然一鼓,惊动雷霆,撼动天地,众人耳醒。昌黎老死,石鼓裂,愧我才薄,争奈此鼓文。

注释

  • 崇牙枞枞:崇高的牙旗高高竖起。
  • 贲鼓逢逢:华丽的鼓声隆隆作响。
  • 荆衡底贡之新革:荆衡地区进贡的新皮革。
  • 巴蜀故产之孤桐:巴蜀地区的老桐木。
  • 雷震一声草木拆:雷声一震,草木皆惊。
  • 蠖信其屈龙起蛰:蛾子伸屈,龙开始活动。
  • 天地訢合万物苏:天地和谐,万物复苏。
  • 阳气宣声阴屏迹:阳气宣泄,阴气隐退。
  • 矇瞍一鼓歌辟雍:盲人一敲鼓,歌声在辟雍响起。
  • 大胥再鼓徵学士:大胥再敲鼓,召集学士。
  • 俎豆前陈:祭品陈列。
  • 甫掖山立:山岳般矗立。
  • 缀兆序位:按照顺序排列。
  • 登降终日:升降终日。
  • 冠盖孔孟:像孔孟那样的人。
  • 佩服程朱:佩服程朱的学说。
  • 鸡鸣而起:鸡鸣而起。
  • 亦步亦趋:亦步亦趋。
  • 理欲昏明:理欲的昏明。
  • 义利白黑:义利的黑白。
  • 夕惕不谨:晚上警惕不严。
  • 日省何益:日省又有何益。
  • 鼓人职废周礼湮:鼓人的职责废弃,周礼湮没。
  • 方叔入汉鼓收声:方叔入汉,鼓声消失。
  • 举世聩聩呼不应:举世昏昏,呼之不应。
  • 千载孔堂比竹音:千载孔堂,比竹音。
  • 镗然一鼓惊雷霆:镗然一鼓,惊动雷霆。
  • 撼动天地众耳醒:撼动天地,众人耳醒。
  • 昌黎老死石鼓裂:昌黎老死,石鼓裂。
  • 愧我才薄争奈此鼓文:愧我才薄,争奈此鼓文。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何梦桂(约1229-1303),字子实,号潜斋,浙江淳安人。南宋末年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文多抒发个人情感,反映社会现实,风格清新自然,语言质朴。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何梦桂在宋代创作的,通过对鼓声的描写,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怀念和对社会现实的感慨。诗中通过对鼓声的象征意义,反映了作者对时代变迁的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鼓声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诗中,“崇牙枞枞,贲鼓逢逢”描绘了鼓声的庄严与华丽,象征着传统文化的崇高与辉煌。接着,通过“雷震一声草木拆,蠖信其屈龙起蛰”等句,以自然界的变动比喻社会的变革,表达了作者对时代变迁的感慨。

诗中还通过对鼓声的不同用途的描写,如“矇瞍一鼓歌辟雍”和“大胥再鼓徵学士”,展现了鼓声在教育、礼仪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体现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珍视。最后,“镗然一鼓惊雷霆,撼动天地众耳醒”等句,以鼓声的震撼力象征文化的力量,表达了作者对文化传承的坚定信念。

整首诗语言凝练,意象丰富,情感深沉,通过对鼓声的象征意义的挖掘,深刻反映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怀念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崇牙枞枞,贲鼓逢逢:描绘了鼓声的庄严与华丽,象征着传统文化的崇高与辉煌。
  2. 始作这以荆衡底贡之新革,试叩之以巴蜀故产之孤桐:通过鼓的制作材料,展现了鼓的珍贵与独特。
  3. 雷震一声草木拆,蠖信其屈龙起蛰:以自然界的变动比喻社会的变革,表达了作者对时代变迁的感慨。
  4. 天地訢合万物苏,阳气宣声阴屏迹:描绘了天地和谐,万物复苏的景象,象征着文化的复兴。
  5. 矇瞍一鼓歌辟雍,始与斯民发童蒙:展现了鼓声在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体现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珍视。
  6. 大胥再鼓徵学士,复与学者开天聪:通过鼓声召集学士,象征着文化的传承与启迪。
  7. 当其俎豆前陈,甫掖山立:描绘了祭祀的庄严场面,体现了鼓声在礼仪中的重要作用。
  8. 缀兆序位,登降终日:通过鼓声的节奏,展现了仪式的秩序与庄重。
  9. 吾故鼓之以相礼,所以作尔之强力:表达了鼓声在增强力量、启迪智慧方面的作用。
  10. 乃若冠盖孔孟,佩服程朱:通过对孔孟、程朱的敬仰,体现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11. 鸡鸣而起,亦步亦趋:描绘了勤奋学习的态度,体现了鼓声在激励人心方面的作用。
  12. 至若理欲昏明,义利白黑:通过鼓声的警示,表达了作者对道德修养的重视。
  13. 夕惕不谨,日省何益:通过鼓声的提醒,强调了自我反省的重要性。
  14. 吾故鼓之以谨昏,所以使尔非心之必斥:表达了鼓声在排除非心、坚守正道方面的作用。
  15. 呜呼,鼓人职废周礼湮: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衰落的感慨。
  16. 方叔入汉鼓收声:通过鼓声的消失,象征着文化的失落。
  17. 举世聩聩呼不应:描绘了社会的昏暗与迷茫。
  18. 千载孔堂比竹音:通过孔堂的竹音,象征着文化的传承。
  19. 镗然一鼓惊雷霆,撼动天地众耳醒:以鼓声的震撼力象征文化的力量,表达了作者对文化传承的坚定信念。
  20. 昌黎老死石鼓裂,愧我才薄争奈此鼓文:表达了作者对自身才薄的愧疚,以及对文化传承的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雷震一声草木拆”,以自然界的变动比喻社会的变革。
  • 拟人:如“蠖信其屈龙起蛰”,赋予自然界以人的行为。
  • 对仗:如“崇牙枞枞,贲鼓逢逢”,通过对仗增强了语言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鼓声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诗中通过对鼓声的象征意义的挖掘,深刻反映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怀念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崇牙枞枞:象征着传统文化的崇高与辉煌。
  • 贲鼓逢逢:象征着鼓声的庄严与华丽。
  • 雷震一声草木拆:象征社会的变革。
  • 蠖信其屈龙起蛰:象征自然界的变动。
  • 天地訢合万物苏:象征文化的复兴。
  • 矇瞍一鼓歌辟雍:象征教育的重要性。
  • 大胥再鼓徵学士:象征文化的传承与启迪。
  • 俎豆前陈:象征礼仪的庄严。
  • 甫掖山立:象征仪式的秩序与庄重。
  • 冠盖孔孟:象征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 佩服程朱:象征对传统文化的敬仰。
  • 鸡鸣而起:象征勤奋学习的态度。
  • 理欲昏明:象征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 义利白黑:象征道德选择的清晰。
  • 夕惕不谨:象征自我反省的重要性。
  • 镗然一鼓惊雷霆:象征文化的力量。
  • 昌黎老死石鼓裂:象征文化的失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崇牙枞枞,贲鼓逢逢”描绘了什么? A. 鼓声的庄严与华丽 B. 自然界的变动 C. 社会的变革 D. 文化的失落

  2. 诗中“雷震一声草木拆”比喻了什么? A. 自然界的变动 B. 社会的变革 C. 文化的复兴 D. 教育的

相关诗句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寄滑州李副使员外 醉中偶作呈鲁望 夏景冲澹偶然作二首 寄琼州杨舍人 所居首夏,水木尤清,适然有作 登初阳楼寄怀北平郎中 奉和鲁望看压新醅 奉和鲁望四月十五日道室书事 夏首病愈因招鲁望 闻开元寺开笋园寄章上人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私急 喘息未定 穴宝盖的字 厂字头的字 大势已去 肉字旁的字 鼓吏 枯鱼之肆 山字旁的字 鸡犬无惊 第四个字是事的成语大全_含事字的四字成语解析 细入毫芒 鼓字旁的字 攘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驿保 改换门闾 指天誓心 腮结尾的成语 熙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