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10:11:10
原文展示:
满国赏芳辰,飞蹄复走轮。好花皆折尽,明日恐无春。鸟避连云幄,鱼惊远浪尘。如何当此节,独自作愁人。
白话文翻译:
在这个春光明媚的日子里,全国的人都在赏花,骏马疾驰,车轮声声相继。美丽的花朵已经被折得所剩无几,明天恐怕就没有春天的气息了。鸟儿都躲避在云雾笼罩的帐篷下,鱼儿也因惊恐而远离了波浪尘埃。为何在这个节日,我偏偏独自一人愁绪满怀?
注释:
- 满国:全国,指的是整个国家。
- 赏芳辰:赏花的日子,指春天花开之时。
- 飞蹄:形容马奔跑的声音。
- 好花皆折尽:美丽的花都被折得所剩无几。
- 明日恐无春:担心明天就没有春天的气息。
- 鸟避连云幄:鸟儿躲避在云雾笼罩的帐篷下。
- 鱼惊远浪尘:鱼儿因惊吓而远离波浪和尘土。
- 如何当此节:在这个节日里,为什么会这样。
- 独自作愁人:独自一人,感到忧愁的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许棠,唐代诗人,生活在盛唐时期。许棠以其清新脱俗的风格著称,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和人情世态,尤其擅长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春天的三月,正值花开之时。诗人目睹春日的繁华与热闹,却在这种氛围中感到孤独,反映出他的内心矛盾与愁苦。
诗歌鉴赏:
《曲江三月三日》是一首充满春日气息的诗,却在生动的描绘中透出一丝悲凉。诗的开头描绘了全国人民在春光明媚的日子里欢庆赏花的场景,生动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然而,随着诗句的深入,诗人却感受到花朵的凋零,春天的短暂。明日的春天似乎已经无法再现,这种对美好事物失去的感叹,令诗人倍感失落。
在“鸟避连云幄,鱼惊远浪尘”的描写中,鸟儿与鱼儿的反应充满了生动的画面感,显示出春天的生机与诗人内心的孤独形成鲜明对比。诗的最后一句“如何当此节,独自作愁人”将诗人的内心情感推向高潮,表达了他在热闹节日中的孤寂与忧愁。整首诗通过春日的描写,表达了对生命短暂和个人孤独的深刻思考,展现了唐代诗歌的情感深度和艺术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满国赏芳辰:全国的人都在欣赏花开的时节,表现出春天的欣欣向荣。
- 飞蹄复走轮:马蹄声与车轮声交错,展现出繁华的人间景象。
- 好花皆折尽:美丽的花朵已经被折得几乎没有,暗示春天的短暂。
- 明日恐无春:担心明天就没有春天的气息,表现出对美好事物即将失去的惋惜。
- 鸟避连云幄:鸟儿在云雾中躲避,象征着对外界的逃避与不安。
- 鱼惊远浪尘:鱼儿因惊恐而远离波浪,暗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助。
- 如何当此节:在这个节日里,为什么会如此。
- 独自作愁人:表达了诗人对节日气氛的无奈与孤独。
修辞手法:
- 对比:诗中将热闹的春日与诗人的孤独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情感的冲击力。
- 拟人:鸟儿和鱼儿的反应赋予了生命,增强了意象的生动性。
- 象征:花朵的凋零象征着美好事物的短暂与生命的无常。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春日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生命短暂和个人孤独的思考,反映了诗人在欢庆节日中感受到的无奈与愁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天:象征着生命与希望,然而春日的短暂也暗示着生命的无常。
- 花:美丽的花朵象征着青春与美好,折尽则暗示失去与遗憾。
- 鸟与鱼:代表自然的生灵,表现出对环境变化的敏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满国赏芳辰”描绘了什么场景?
- A. 春天的景象
- B. 秋天的收获
- C. 冬天的寒冷
- D. 夏天的炎热
- 诗人为何感到愁苦?
- A. 因为没有朋友
- B. 因为花朵凋零
- C. 因为天气不好
- D. 因为节日气氛热闹
- 诗中“鸟避连云幄”表达了什么情感?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春望》同样描绘了春天的景象,但侧重于国家的动荡与个人的悲哀,与许棠的孤独情绪形成对照。
- 王维的《鹿柴》则通过宁静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的内心宁静,与许棠的愁苦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唐代诗人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