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遇同乡人

《遇同乡人》

时间: 2025-05-03 19:30:42

诗句

三吴沦浩劫,异地独羁迟。

忽听乡音熟,偏增客路悲。

未遑通款曲,各自诉流离。

烽火犹如此,同归待几时。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19:30:42

原文展示:

三吴沦浩劫,异地独羁迟。
忽听乡音熟,偏增客路悲。
未遑通款曲,各自诉流离。
烽火犹如此,同归待几时。

白话文翻译:

三吴地区遭遇了大劫难,我身在异乡,感到孤独迟缓。
忽然听见熟悉的乡音,反而更加增添了我在旅途中的悲伤。
我们没有时间互相交流,各自诉说着流离失所的苦楚。
烽火依然如此,何时才能一同回归故乡?

注释:

字词注释:

  • 三吴:指吴地,即现在的江苏、浙江一带。
  • 浩劫:大灾难,严重的劫难。
  • 羁迟:羁留,滞留,形容无法返回的状态。
  • 乡音:家乡的方言或声音。
  • 增客路悲:增加了旅途中的悲伤。
  • 未遑:来不及。
  • 通款曲:互相问候交流。
  • 诉流离:倾诉自己漂泊不定的状态。
  • 烽火:象征战争或动乱。

典故解析:

  • 烽火:古时用以传递战争消息的信号,象征着战乱和动荡的局势。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金武祥,清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多表现对家国的思念和对时局的关切,风格沉郁。

创作背景:

该诗作于清代,正值国家动荡时期,诗人身处异乡,深感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时局的无奈,表现了游子在战乱中对家乡的深切怀念和思乡之情。

诗歌鉴赏:

《遇同乡人》以简洁而深刻的笔调,描绘了诗人在异乡偶遇乡人时的复杂情感。全诗四句,前两句描绘了诗人身处动乱之中的孤独与悲伤,三吴沦陷的背景让他感到身心俱疲,异乡的环境使他更加思念故土。第三句则是对彼此诉说流离苦楚的无奈,虽相识却没有时间深入交流,反映出战乱带来的隔阂和无奈。最后一句“烽火犹如此,同归待几时”,表达出对未来的渴望与无奈,既有对家乡的思念,也有对战乱结束、重聚的期待。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突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厚情感以及对动乱社会的关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三吴沦浩劫:揭示了历史背景,表达了对家乡沦陷的哀痛。
  2. 异地独羁迟:强调身处异乡的孤独感。
  3. 忽听乡音熟:乡音的出现引发了强烈的思乡情绪。
  4. 偏增客路悲:乡音反而加重了游子的悲伤。
  5. 未遑通款曲:表明战乱中人们不能进行深入交流。
  6. 各自诉流离:每个人都在诉说自己的流离失所。
  7. 烽火犹如此:形象地描绘了依旧战乱的现状。
  8. 同归待几时:对未来重聚的渴望与无奈。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未遑通款曲,各自诉流离”,形成了对称的句式,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象征:烽火象征着战争和动乱,具有强烈的社会意义。

主题思想:

全诗表达了在战乱中游子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对流离失所的无奈以及对和平重聚的渴望,展现了深厚的人文关怀和对家国的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乡音:象征乡土情怀,反映对家乡的依恋。
  • 烽火:象征战争,传达出对时局的忧虑。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三吴”是指哪里? a) 河北
    b) 江苏、浙江
    c) 四川

  2. “未遑通款曲”中的“未遑”如何理解? a) 没有时间
    b) 没有机会
    c) 没有能力

  3. 诗中提到的“烽火”象征什么? a) 和平
    b) 战争
    c) 旅行

答案:

  1. b) 江苏、浙江
  2. a) 没有时间
  3. b) 战争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

诗词对比:

  • 对比《静夜思》:两首诗都表达了思乡之情,但《遇同乡人》更强调了因战乱而带来的无奈与孤独,而《静夜思》则是对月光的感叹与思念。

参考资料:

  • 《清代诗选》
  • 《中国古诗词鉴赏》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倚阑 书房杂咏 游山步二首 其二 道石三首 其三 野兴 初夏闲居 自笑 初秋 村饮 夜吟二首 其一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寸字旁的字 稔恶不悛 顾景惭形 包含鼙的词语有哪些 蛮烟瘴雾 植秀 搅闹 射像 瑶池玉液 掩鼻而过 斗字旁的字 束雪量珠 色字旁的字 鼻字旁的字 部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龙字旁的字 此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包含早的成语 相庄如宾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