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22:57:2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22:57:24
一老风流两社间,
至今膏馥尚留残。
典刑已矣墨犹润,
生死以之盟未寒。
淮海属心知士苦,
山林投分只儒酸。
灯前掩袂空三叹,
盍与传诸琬琰看。
在这两社之间,年老的风流人物依旧留存,
至今芬芳的气息尚且留下残余。
典章制度已经破灭,然而墨迹仍然滋润着纸张,
生与死的盟誓仿佛依旧未曾冷却。
淮海之地,心知士人的艰辛,
山林之间,归隐的儒生只剩下酸楚。
灯下掩面轻叹,空自感慨三叹,
为何不把这感慨传递给琬琰一同欣赏呢?
李曾伯,字子华,号梦阮,宋代诗人,生于北宋时期。他以清新脱俗的诗风和对社会现实的敏锐观察而著称。李曾伯的诗作多以抒发个人情感和对历史的思考为主,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该诗的创作背景与杜立斋有关,杜立斋是当时知名的文人,他的遗作在文人圈中广为流传。李曾伯在此诗中表达了对文人风流和文化传承的思考,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士人命运的关注和对文化价值的珍视。
这首诗以“老风流”开篇,立刻引入了与文人雅士相关的情感和氛围。诗人通过“至今膏馥尚留残”来表现文人遗留的文化气息,显示出对前人风采的追忆和尊重。接着,诗人提到“典刑已矣”,暗示着时代的变迁和价值观的动摇,但“墨犹润”又体现了文化的持久性和力量。
“生死以之盟未寒”,则是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感悟,表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厚的情谊与承诺。接下来的几句提到士人的苦楚和儒者的酸楚,既反映了社会的艰难,也揭示了文人内心的挣扎和无奈。
最后两句,诗人以“灯前掩袂空三叹”结束,表现出一种孤独与无奈的情感,似乎在问为何不与他人分享这种感慨。整首诗在情感上有着深厚的共鸣,既有对文化的怀念,也有对现实的反思,呈现出一种复杂的情感层次。
整首诗通过对文人风采的追忆和对现实的反思,表现了对文化传承的重视以及对士人境遇的关怀,展现出一种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
“一老风流”中的“老”指的是:
A. 年龄大
B. 老旧
C. 风流人物
“膏馥尚留残”中的“膏馥”是指:
A. 香气
B. 雨水
C. 文字
“灯前掩袂空三叹”这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喜悦
B. 感叹与孤独
C. 愤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