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21:33:2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21:33:20
丰年有高廪诗
作者: 苏轼 〔宋代〕
颂声歌盛旦,多黍乐丰年。
近见藏高廪,遥知熟大田。
在畴纷已获,如阜隐相连。
鲁史详而记,神仓赋且全。
舂人洪蓄积,祖庙享恭虔。
圣后忧农切,宜哉报自天。
丰收的季节,歌声阵阵,欢庆着丰年。
近处看到高高的粮仓,远远就能知道田野里的庄稼成熟了。
田畴里已经收获的稻谷,像山丘一样连绵起伏。
鲁国的史书详细记载了这一切,神明的仓库也丰盈完整。
舂米的人积累着丰厚的粮食,祖先的庙宇中恭敬而虔诚地享用。
圣明的君主忧心农事,确实应该把丰收的恩惠回报于天。
作者介绍:苏轼(1036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才华横溢,诗词、散文、词、书法、绘画皆有卓越成就。他的诗风豪放,常常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社会的关怀。
创作背景:该诗创作于苏轼晚期,正值农业丰收之际,这首诗通过描写丰收的景象,表达了对农民辛勤耕作的赞美和对国家富强的期盼,反映出诗人对农业的重视和对社会安定的向往。
《丰年有高廪诗》是苏轼对丰收年景的赞美之作,整首诗以欢快的语气传达了对农业丰收的欣喜与感激。诗中通过描绘丰收的景象,展现出农民的辛勤与智慧,表现出对自然的感恩和对国家繁荣的期待。首联“颂声歌盛旦,多黍乐丰年”直接抒发了丰收的喜悦,欢歌笑语为大地增添了生机。接下来的描写则通过“近见藏高廪,遥知熟大田”,展现出诗人对丰收的感知和对劳动成果的赞美。
诗中提到的“鲁史详而记,神仓赋且全”,不仅体现出对历史的尊重,也表现出对农业发展的关注。舂米的农人和祖庙的祭祀,显示出对先祖的敬仰与对生活的热爱。最后一句“圣后忧农切,宜哉报自天”则将诗意推向高潮,强调了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要性,反映出诗人对社会责任与天命的思考。
整首诗不仅是对丰收的庆祝,更是对社会和谐与国家富强的深刻期盼,展现了苏轼的胸怀与理想。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丰年有高廪诗》表达了对丰收的喜悦,对农民辛勤劳动的赞美,以及对国家富强、社会安定的期盼。诗中反映出诗人对农业的重视与对历史的尊重,强调了统治者应关注农事,以实现国家的繁荣与稳定。
意象词汇:
这些意象不仅描绘了丰收的景象,还蕴含着对社会、历史与文化的深刻思考,丰富了诗歌的内涵。
诗词测试:
诗中“颂声歌盛旦”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悲伤 B. 欢乐 C. 愤怒
“鲁史详而记”中的“鲁史”指的是哪个朝代的历史?
A. 唐朝 B. 汉朝 C. 宋朝
“圣后忧农切”所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A. 君主不关心农事 B. 君主关心农事 C. 君主只关注战争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