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23:42:4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23:42:46
桃源行
作者: 王安石 〔宋代〕
望夷宫中鹿为马,
秦人半死长城下。
避时不独商山翁,
亦有桃源种桃者。
此来种桃经几春,
采花食实枝为薪。
儿孙生长与世隔,
虽有父子无君臣。
渔郎漾舟迷远近,
花间相见因相问。
世上那知古有秦,
山中岂料今为晋。
闻道长安吹战尘,
春风回首一沾巾。
重华一去宁复得,
天下纷纷经几秦。
在夷宫看见的鹿被当作马,
秦人的半数战死在长城脚下。
躲避动乱的,不只有商山的老翁,
也有人在桃源里种桃树。
自从这儿种桃树已经经历了多少个春天,
采摘花果以枝为薪。
儿孙在此长大,与世隔绝,
虽然有父子,却没有君臣之道。
渔夫划着小舟,弄不清远近,
在花间相遇便问彼此的情况。
世上怎能知道古代有秦国,
山中又怎能想到现在是晋国。
听说长安吹起了战争的尘埃,
春风回首,泪湿了手巾。
重华一去,何时才能再见,
天下纷争,已经经历了多少个秦朝。
作者介绍: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他以变法著称,提倡实用主义,作品涵盖诗、文、词等多个领域,风格兼具雄浑与细腻。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王安石政治生涯的中期,正值南宋与北方少数民族冲突频繁的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诗中通过桃源的意象,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与对现实的深刻反思。
《桃源行》是一首充满理想和现实对比的诗。诗中通过“桃源”的意象,构建了一个理想的社会,表现了人们对和平与安宁生活的渴望。王安石通过对鹿与马的对比,暗示了当时社会的混乱和不安,揭示了人们在动荡中所经历的苦痛与无奈。诗中提到的“儿孙生长与世隔”,表现了理想与现实的隔阂,虽然有父子亲情,却缺少了君臣之道,反映了人们对传统伦理关系的反思与批判。
诗中“闻道长安吹战尘”,则是一种强烈的对比,长安作为当时的政治中心,却充斥着战争的气息,与桃源的宁静形成鲜明的对照。最后“天下纷纷经几秦”,不仅反映了历史的沧桑,也展现了诗人对历史轮回的感慨。整首诗情感深沉,意境悠远,展现了王安石卓越的艺术才华与深邃的思想。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桃源理想的描绘,表达了对现实社会动荡的深切关注与对和平理想的向往,反映了王安石对历史、伦理与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