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3:34:3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3:34:30
王安石的《南乡子(二之一)》原文如下:
嗟见世间人。但有纤毫即是尘。不住旧时无相貌,沈沦。只为从来认识神。作麽有疏亲。我自降魔转法轮。不是摄心除妄想,求真。幻化空身即法身。
看这世间的人,微小的纤毫之物都可以算作是尘埃。若不再停留于旧时的模样,便会沉沦。只因为从来就认识了真神,什么还用亲疏之分?我自己降魔转法轮,并不是为了摄心去除妄想,追求真理。幻化的空身实际上就是法身。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他以推行新法而闻名,主张改革政治、经济与文化。他的诗词风格清新、明快,常常富有哲理。
《南乡子(二之一)》是王安石在其人生的某个阶段所作,反映了他对人生的思考与对世俗的看法。此诗作于他改革政治的时期,表达了他对真理的追求与世俗的超脱。
《南乡子(二之一)》通过简短的词句,深刻地揭示了作者对世俗的感慨和对真理的追求。首先,诗人以“嗟见世间人”开篇,表现出对人世间纷繁复杂的无奈与感叹。接着,他指出“但有纤毫即是尘”,强调了世俗生活中微小的事物也能影响人的内心,暗示着对物质世界的排斥和对内心宁静的渴望。
“沈沦”一词的使用,表达了对沉迷于世俗的警惕,诗人认为只要能够认识到神、真理,就能够超越家庭的亲疏关系,达到一种更高的境界。诗中反复提到的“降魔”和“转法轮”,则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坚定和对佛法的信仰,展现出一种超然的智慧。
整体来看,诗歌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对社会、人生的一种哲学思考。王安石在这首词中传达出一种对世俗生活的反思与对真理的执着追求,激励后人不断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超脱。
整首诗歌的中心思想是对真理的追求与对世俗生活的超越,强调内心的宁静与智慧的重要性。诗人通过对比与反思,引导读者关注内心世界,而非表面的纷扰。
选择题:王安石的《南乡子(二之一)》主要表达了什么主题?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降魔转法轮”意指____。
判断题:诗中“只为从来认识神”是指诗人对世俗的放弃。 (对/错)
与王安石的《南乡子(二之一)》相对比,苏轼的《水调歌头》同样探讨了人生与真理,但苏轼的表达更为豪放,风格轻松,而王安石则显得更加沉重和深邃。这种对比突出两位诗人在面对人生哲学时的不同态度与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