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司马文正公挽词四首

《司马文正公挽词四首》

时间: 2025-05-07 22:39:20

诗句

献纳无虚日,居然迹已陈。

清班区玉石,宝历顺星辰。

更化思鸣鵙,遗书似获麟。

易名无异论,今代两三人。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22:39:20

原文展示:

司马文正公挽词四首
作者:黄庭坚

献纳无虚日,居然迹已陈。
清班区玉石,宝历顺星辰。
更化思鸣鵙,遗书似获麟。
易名无异论,今代两三人。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每天都有献身的精神,然而过往的足迹依然清晰可见。
清白的品格如同玉石,而卓越的功绩则如同顺应星辰的宝历。
更替变革中思绪如同鸣叫的鵙鸟,遗留下来的文书宛如获得了麟角。
改变名字也没有太多不同的讨论,今天的时代却只有两三个人。


注释:

字词注释:

  • 献纳:献身、奉献。
  • 虚日:指毫无空虚、每一天都在奉献。
  • 清班:清白的品格。
  • 区玉石:比喻高尚与珍贵的品德。
  • 宝历:指珍贵的历史或功绩。
  • 鸣鵙:鵙是一种鸟,鸣叫象征思想的表达。
  • 遗书:留下来的文字或文献。
  • :传说中的瑞兽,象征吉祥和珍贵。
  • 易名:更改名字,指身份的转变。
  • 两三人:意指当今只有极少数的人才。

典故解析:

  • :古代被视为圣兽,象征着仁德和美好的预兆。
  • 宝历:指历史的积淀与智慧,强调传承的重要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书法家。他是“苏黄”中的一员,与苏轼齐名,主张诗歌应当有内容、有气节,风格清新、豪放。

创作背景:
此诗是黄庭坚为司马光(字文正)所作的挽诗,以表达对其的追悼和敬仰之情。司马光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以《资治通鉴》闻名,诗中借古喻今,反映了对人才和品德的珍视。


诗歌鉴赏:

黄庭坚的《司马文正公挽词四首》是一首充满敬意的挽歌,诗中通过对司马光生平事迹的回顾,展现了对其清白品格和卓越成就的赞美。开头两句“献纳无虚日,居然迹已陈”,强调了司马光一生的奉献精神,尽管他已离世,但其足迹仍然清晰可见,仿佛在提醒后人不忘先贤的教诲。

接下来的“清班区玉石,宝历顺星辰”,则将司马光的品德与历史成就进行了形象化的比喻,清白的品德像玉石般珍贵,而他的成就则如星辰般璀璨。此处不仅仅是对司马光的赞美,更是对后世人的期许,激励人们追求高尚的人格与卓越的成就。

诗中“更化思鸣鵙,遗书似获麟”一句,将司马光的思想与遗留下来的著作进行了对比,想象其思想如同鸣叫的鸟儿,在社会中回响。而“易名无异论,今代两三人”则表达了对当代人才匮乏的感慨,司马光的伟大成就让后人感到渺小,强调了对优秀人才的渴望。

整首诗情感真挚,借助优美的比喻和象征,表达了对司马光的深切怀念和对未来人才的期待,体现了黄庭坚对历史的深刻理解与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献纳无虚日:每一天,他都在奉献自己的力量。
  2. 居然迹已陈:他留下的足迹依然清晰可见,表明他成就的丰厚。
  3. 清班区玉石:他的品德如玉石般清白无瑕。
  4. 宝历顺星辰:他的功绩辉煌,宛如星辰般璀璨。
  5. 更化思鸣鵙:随着时代变迁,思想如同鵙鸟般鸣叫。
  6. 遗书似获麟:留下的文字如同获得了麟角,珍贵而值得传承。
  7. 易名无异论:即使换了名字,也没有太多的讨论。
  8. 今代两三人:如今的时代,只有少数人才具备这样的德行和才华。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司马光的品德比作玉石,功绩比作星辰。
  • 对仗:整首诗在句式上整齐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回顾司马光的生平与成就,表达了对其的敬仰与怀念,同时也对当今社会的人才匮乏表示惋惜,传达了作者对清白品德与卓越才华的渴望与期盼。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玉石:象征清白与高尚的品德。
  • 星辰:象征辉煌成就与历史的积累。
  • 鵙鸟:象征思想的传达与表达。
  • :象征珍贵与吉祥,代表理想中的人才。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清班区玉石”指的是什么?
    A. 司马光的品德
    B. 司马光的成就
    C. 司马光的故居

  2. 诗中提到的“遗书似获麟”是指什么?
    A. 司马光的遗物
    B. 司马光的著作
    C. 司马光的信件

  3.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过去的怀念
    B. 对当代人才的惋惜
    C. 对未来的希望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 黄庭坚 vs. 苏轼:两位诗人均为宋代杰出代表,黄庭坚的挽诗多表达对先贤的敬仰,而苏轼的诗多表现个人情感与哲思,风格各异但都富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宋代诗词研究》
  • 《黄庭坚诗词集》

相关查询

九日同马君卿任宏器登高四首 其三 九日同张膳部刘符台游法藏寺 九日 其二 九日旗峰戏咏风筝 九日游净社院二首 其二 九日吟潭宅会汪竹居、李定山、孑云、王晓湘、瘦湘登眺滕王阁,寻集饮城外酒楼,诗以纪之 九日再会饮如舟亭分韵得异字约赋廿句 九日雨 九日小酌席上赠张碧溪 九日前一夕泊韶州逢陆丽京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沁人心脾 本同末异 骨字旁的字 革字旁的字 尣字旁的字 纵横开阖 地区 订位 火字旁的字 挪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风驰霆击 鲜鲜 论辟 洽同 包含蚌的词语有哪些 广字头的字 包含警的词语有哪些 对症之药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