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21:27:2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21:27:26
原文展示:
秋夕 邵谒 〔唐代〕 万里凭梦归,骨肉皆在眼。 觉来益惆怅,不信长安远。 人人但为农,我独常逢旱。 恶命如漏卮,滴滴添不满。 天末雁来时,一叫一肠断。
白话文翻译:
在梦中我跨越万里回到了家乡,亲人们仿佛就在眼前。 醒来后更加感到惆怅,不敢相信长安离我如此遥远。 每个人都在务农,只有我常常遭遇干旱。 命运不佳如同漏斗,无论怎么填补也填不满。 当大雁飞到天边时,它们的叫声让我心碎。
注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邵谒,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流传至今,风格多以抒发个人情感和社会现实为主。这首《秋夕》反映了诗人在秋夜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命运不公的感慨。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诗人远离家乡,身处长安时所作,表达了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和对命运不公的无奈。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秋夕为背景,通过梦境与现实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和对命运不公的无奈。诗中“万里凭梦归”与“觉来益惆怅”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诗人对家乡的渴望和对现实的失望。“恶命如漏卮”一句,用生动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对命运不公的深刻感受,而“天末雁来时,一叫一肠断”则通过寓情于景的手法,抒发了诗人内心的悲痛。整首诗语言简练,情感真挚,是一首优秀的抒情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命运不公的无奈。通过梦境与现实的对比,以及对社会不公的深刻感受,诗人抒发了内心的悲痛和对现实的无奈。
意象分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诗中的“长安”指的是什么? A. 唐代都城 B. 诗人的家乡 C. 一个遥远的地方 D. 一个梦境 答案:A
“恶命如漏卮”中的“漏卮”比喻什么? A. 命运的不公 B. 无法填满的困境 C. 诗人的心情 D. 社会的不公 答案:A
诗中的“天末雁来时”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家乡的思念 B. 对命运的无奈 C. 内心的悲痛 D. 对现实的失望 答案: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