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0:10:1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0:10:16
抱一庐绎志
作者: 王问 〔明代〕
上古一真人,容若春华敷。
忧乐通四时,动止常于于。
登高靡为栗,入水不能濡。
问之胡能尔,涵神同太虚。
下士晚闻道,山中来结庐。
苫茅蔽风雨,斩荆揉为枢。
委形寄虚榻,阖户动旬余。
寒梅倚清艳,素心自如如。
情知无因触,悠然返其初。
古代有位真人,容貌如春天的花朵般娇美。
他无论忧愁还是快乐,始终与四时的变化相通,
行动和停止都很自然。
他登高时毫无惧怕,入水时也不怕湿润。
我问他为何这样,回答说他的心灵与广大虚空相同。
下士晚年才领悟到道理,来到山中建造小屋。
用茅草遮风挡雨,砍荆棘做成门框。
他将身心寄托在虚无的榻上,闭门不出十余天。
寒梅依然在清冷中绽放,心境从容自如。
他知道一切并非因缘而触动,悠然自得地返归初始。
王问,明代诗人,生平不详,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其作品多表达对道教思想的追求和对自然的热爱。
《抱一庐绎志》创作于明代,期间社会动荡,士人多寄情于山水,寻求心灵的宁静与超脱。这首诗反映了作者对道理的深刻领悟与对生活的独特理解。
《抱一庐绎志》以“真人”开篇,立即引发读者的兴趣,整个诗歌通过对“真人”生活状态的描绘,揭示了深邃的道理。王问通过对自然的细腻观察,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对“无为”哲学的理解。
诗中描写的“寒梅倚清艳,素心自如如”使人感受到一种宁静而又清新的美感,代表了心灵的纯净与自然的和谐。诗人通过对“下士”的描写,展示了人们对道的领悟过程,不论身份地位,最终都可以寻找到自己的心灵归宿。
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抒发出深厚的哲理,展现了人们对自由、自然和内心世界的向往,透出一种淡泊明志的气质,值得细细品味。
上古一真人,容若春华敷。
描绘了真人的美丽与超凡脱俗,像春花般绚烂。
忧乐通四时,动止常于于。
表达了他对生活的淡然态度,心境与自然四季和谐。
登高靡为栗,入水不能濡。
体现了他无畏的精神和不受环境影响的超然。
问之胡能尔,涵神同太虚。
提示我们,真正的道理在于内心的空灵和广阔。
下士晚闻道,山中来结庐。
反映了人们对道理的追寻,最终选择隐居于山林。
苫茅蔽风雨,斩荆揉为枢。
描述了朴素的生活状态,体现对自然的依赖。
委形寄虚榻,阖户动旬余。
暗示放弃世俗的束缚,追求内心的宁静。
寒梅倚清艳,素心自如如。
寒梅的坚韧与清丽象征着作者的心境。
情知无因触,悠然返其初。
最后表达出一种豁达的态度,回归本真。
全诗旨在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内心的修炼,达到一种超然的境界,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对道德信仰的坚持。
王问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A. 唐代
B. 宋代
C. 明代
D. 清代
诗中“寒梅倚清艳”中“寒梅”象征什么?
A. 美丽
B. 坚韧
C. 快乐
D. 伤感
这首诗表达了对什么生活状态的向往?
A. 奢华
B. 自然与宁静
C. 权力与财富
D. 热闹与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