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端午帖子·温成合四首

《端午帖子·温成合四首》

时间: 2025-07-31 11:35:16

诗句

香黍筒为棕,灵苗艾作人。

芳音邈已远,节物自常新。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31 11:35:16

原文展示:

香黍筒为棕,灵苗艾作人。芳音邈已远,节物自常新。

白话文翻译:

香甜的糯米包成的粽子,灵芝和艾草做成的香人。芬芳的歌声早已远去,节日的物品依然常新。

注释:

  • 香黍筒:指用香糯米制成的粽子,筒状的形状。
  • 灵苗:指灵芝、艾草等草本植物,寓意健康与祝福。
  • 芳音:指节日的歌声,通常与传统习俗和祝福相关。
  • 邈已远:形容那些歌声已经很远,表达时间的流逝。
  • 节物自常新:节日的物品(如粽子、艾草)依然保持着新的气息。

典故解析: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纪念屈原的同时也有驱邪避疫的习俗。诗中提到的艾草和粽子正是端午节的代表物,表现了浓厚的节日氛围。灵芝被视为长寿的象征,增加了节日的吉祥意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和历史学家。他以诗、文、词三方面皆有成就,尤其在散文方面影响深远。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端午节,体现了节日的传统习俗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诗人在节日中感受到的浓厚氛围与时间的流逝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对传统和亲情的眷恋。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端午节为背景,描绘了节日的氛围与传统习俗。开头的“香黍筒为棕”,通过形象的描绘,让人感受到粽子的香甜,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接下来的“灵苗艾作人”,则将艾草与灵芝与人联系起来,表现出人们对健康的渴望和对节日的重视。

“芳音邈已远”一句,给人一种淡淡的忧伤,仿佛在诉说着随着时间流逝,传统的歌声和欢笑也逐渐远去。最后一句“节物自常新”,则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表达了尽管时间在变化,但节日的物品依然保持着新鲜感,象征着传统文化的延续。

整首诗通过简单的意象与情感的交织,展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珍视,同时也流露出对逝去时间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体悟。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香黍筒为棕:通过“香黍”的描写,构建出浓厚的节日气氛,暗示粽子的美味与端午节的传统。
    • 灵苗艾作人:这里的“灵苗”与“艾”象征着健康与保佑,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芳音邈已远:反映了时间的流逝,传统的声音与欢乐似乎都已远去,带有一丝惆怅。
    • 节物自常新:尽管时光流逝,节日的物品仍然焕发着生机,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粽子比作香黍筒,形象而生动。
    • 对仗:整首诗的结构对称,增强了音乐感与节奏感。
    • 拟人:赋予节日物品以生命,使其充满情感。
  • 主题思想:表达了对端午节传统习俗的珍视与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展现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好传统的传承。

意象分析:

  • 香黍筒:象征着节日的美味与人们对团圆的期待。
  • 灵苗艾:代表着健康与长寿,体现了对生活的美好祝愿。
  • 芳音:传达了传统歌声的美与节日的欢乐。
  • 节物:象征着传统文化的延续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香黍筒为棕”中的“棕”指的是什么? A. 一种树木
    B. 粽子
    C. 传统节日

  2. 诗中提到的“灵苗”主要指哪些植物? A. 玫瑰
    B. 艾草与灵芝
    C. 竹子

  3. “芳音邈已远”表达的情感是什么? A. 快乐
    B. 惆怅
    C. 期待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月夜忆舍弟》杜甫

诗词对比

  • 欧阳修的《端午帖子》与屈原的《离骚》都反映了对节日的重视与情感表达,但欧阳修的诗更侧重于生活的细腻描绘,而屈原则更多表现个人的情感冲突与对国家的忧虑。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诗经》

通过以上的详细分析,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端午帖子·温成合四首》的诗意及其文化背景,感受到诗人对传统节日的热爱与思考。

相关搜索

相关查询

赤侄孙敢名圭行冠礼一首 读严光传二首 兴化县 得池阳书 喜晴一首 药洲四首 再和二首 冬至四绝 景定初元即事十首 七十八咏六言十首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姿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革字旁的字 教学机器 聪明能干 理枉雪滞 长字旁的字 逆风撑船 丨字旁的字 包含骇的词语有哪些 遗簪绝缨 豆觞之会 偏柎 譬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核能 女字旁的字 断长补短 屮字旁的字 金兰之友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