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5:43:2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5:43:21
石湖浑似镜中过,湖上风光渐绿波。
村鼓不圆烟月冷,寺镫先落水风多。
原知胜地宜耕读,且放新年入啸歌。
净业合从居士证,楞伽清梵夜如何。
诗中描绘的石湖宛如一面明镜,水面波光粼粼,景色愈加青翠。村庄的鼓声未能奏响,烟雾弥漫中月色显得凄冷;寺庙里的灯火早已在水边熄灭,风中传来水波的声音。我知道这胜地适合耕读,但不如让新年的欢声笑语盈盈入耳。净业应与居士共同证道,楞伽的清梵之夜又会是怎样的呢?
钱林,清代诗人,生活于清中期,生于官宦之家,自幼聪慧,博览群书。他的诗作多描绘自然风光和民俗生活,情感细腻,风格清新。
这首诗创作于元宵佳节,描绘了诗人与友人乘舟游览石湖的情景,表达了对美好自然和人文情怀的热爱,反映了当时社会宁静安逸的生活状态。
这首诗通过对石湖夜景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赞叹与思考。开篇“石湖浑似镜中过”,以“镜”来比喻湖面的平静,营造出一种如梦似幻的意境。接着,诗人描绘了村庄与寺庙的情景,村鼓声未能响起,烟雾中月色冷清,极具画面感和情感渲染。此时,诗人似乎在思索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现出一种淡淡的忧愁与哲思。
而后,诗的基调转向积极,提到“耕读”和“啸歌”,表明诗人希望在美好的环境中,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学问的提升。最后提及“净业”和“楞伽”,则引入了佛教的哲理,表达对精神世界的向往与追求。整首诗情感丰富,意象深邃,既有对自然的赞美,也有对人生态度的深思,展现了诗人悠然自得的生活哲学。
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赞美、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精神修行的追求,体现了和谐自然与人文精神的结合。
这首诗的主要意象是什么?
A. 山川
B. 湖泊
C. 村庄
D. 寺庙
诗中提到的“楞伽”指的是?
A. 一座山
B. 一种乐器
C. 一部佛教经典
D. 一种植物
诗中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来增强意境?
A. 夸张
B. 比喻
C. 排比
D. 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