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0 07:56:4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0 07:56:40
赠何七判官昌浩
有时忽惆怅,匡坐至夜分。
平明空啸咤,思欲解世纷。
心随长风去,吹散万里云。
羞作济南生,九十诵古文。
不然拂剑起,沙漠收奇勋。
老死阡陌间,何因扬清芬。
夫子今管乐,英才冠三军。
终与同出处,岂将沮溺群?
有时我会忽然感到惆怅,坐在这里直到夜深。
清明的夜空中,我空自吟啸,想要解开世间的纷扰。
我的心随着长风飞去,吹散那万里浮云。
我羞愧地想,自己不过是济南人,活到九十岁也只会诵读古文。
否则,拿起我的剑,或许能在沙漠中取得奇功。
我老死在田间小道,何必去传播我的清名?
如今你在乐府中指挥,才华横溢,名列三军之上。
最终我们同在一个地方出发,怎么会让自己沉沦在群体中?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诗仙”。他的诗歌以豪放、飘逸著称,常以自然为题材,表达个人的情感与理想。他的作品对后世影响深远。
这首诗写于李白与何七判官的交往之中。李白对何七的才华十分钦佩,同时也对自己的处境感到一丝惆怅,表达了他对理想与现实之间差距的深思。
李白在《赠何七判官昌浩》中,通过对夜晚的惆怅情绪以及对理想的追求,展现了他内心的矛盾与挣扎。诗的开头以“有时忽惆怅”引入,简单而直白,却深刻地描绘了他内心的孤独与思考。接着,“平明空啸咤”描绘了一个清朗的夜空,李白用吟咏来表达自己对世事纷扰的渴望解脱,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自我价值的追求。
“心随长风去,吹散万里云”更是将诗人的理想与追求表现得淋漓尽致,长风象征着自由与无拘束,而万里云则代表着诗人愿望的广阔与渺远。接下来的几句则表达了李白对自己身份的羞愧与无奈,尽管他有着志向,但现实却让他感到无比渺小。最后,诗人以“终与同出处”结束,表达了对友谊的珍视和对理想的坚持,体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整首诗通过李白独特的艺术风格,展现了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兼具个人情感和对友人的敬意,给人以深刻的思考。
有时忽惆怅,匡坐至夜分。
表达了诗人时常感到的惆怅情绪,呈现出一种孤独的氛围。
平明空啸咤,思欲解世纷。
在清明的夜空下,诗人高声吟唱,渴望解开世俗的纷扰。
心随长风去,吹散万里云。
诗人的心情如长风般自由,想要摆脱烦恼,追寻理想。
羞作济南生,九十诵古文。
自谦地认为自己不过是个普通人,活到老只能读古书。
不然拂剑起,沙漠收奇勋。
若不是这样,他希望自己能成为英雄,在沙漠中取得成就。
老死阡陌间,何因扬清芬。
诗人担忧自己平庸地度过余生,无法流传清名。
夫子今管乐,英才冠三军。
赞美何七判官的才华,已在乐府中获得认可。
终与同出处,岂将沮溺群?
结束时,诗人强调他与何七同为出身,绝不会轻易沉沦。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思考,以及对友谊的珍视。李白通过自我反省,表达了对自身价值的追求与对未来的渴望。
李白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诗中提到的“济南”代表了什么?
“心随长风去”中的“长风”象征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