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调笑

《调笑》

时间: 2025-07-27 07:52:15

诗句

心醉双翠翘。

西厢月冷蒙花雾。

落霞零乱墙东树。

此夜灵犀已暗通,玉环寄恨人何处。

何处。

长安路。

不记墙东花拂树。

瑶琴理罢霓裳谱。

依旧月窗风户。

薄情年少如飞絮。

梦逐玉环西去。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27 07:52:15

原文展示:

调笑
毛滂 〔宋代〕

心醉双翠翘。
西厢月冷蒙花雾。
落霞零乱墙东树。
此夜灵犀已暗通,
玉环寄恨人何处。
何处。
长安路。
不记墙东花拂树。
瑶琴理罢霓裳谱。
依旧月窗风户。
薄情年少如飞絮。
梦逐玉环西去。

白话文翻译:

心中醉了,仿佛那翠绿的双翘。
西厢的月光冷冷地笼罩着花雾。
落霞散乱地映照着墙东的树木。
今夜灵犀已经暗暗地传递了心意,
那玉环寄托的怨恨又在何处呢?
何处呢?
长安的路上。
已不记得墙东花拂树的情景。
瑶琴的曲谱已经理完霓裳的乐曲。
依旧是月光照在窗户上,微风轻拂。
薄情的年少如同飞絮一样轻浮。
梦中追逐着玉环的身影向西而去。

注释:

  • 心醉双翠翘:心中陶醉,形容双翘(即女子的头饰)如翠绿般美丽。
  • 西厢:指某个特定的地方,常用来指代情爱之所。
  • 灵犀:比喻心意相通,形容两人之间的默契。
  • 玉环:古代美人的代称,也指代悲伤的情感。
  • 长安路:长安是古代的都城,象征着远行与别离。
  • 瑶琴、霓裳:瑶琴是古代乐器,霓裳是古代舞曲,象征着美好的艺术和生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毛滂(约998年-1042年),字景仁,号愚山,宋代诗人,擅长词作,尤其在婉约风格上有较高成就。其作品常描绘生活中的细腻情感与自然景象。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宋代,社会动荡和政治纷争让许多文人感到无奈与哀伤。毛滂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细腻的描写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追忆与对失去爱情的无奈。

诗歌鉴赏:

《调笑》这首诗以细腻的情感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内心的苦闷与对过去的追忆。开头“心醉双翠翘”,便点出了诗人对美丽女子的迷恋和心醉的情感,而“西厢月冷蒙花雾”则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忧愁与孤独感。诗中反复出现的“何处”,不仅是对失去的爱情的追问,也是对未来的迷茫。

随着诗歌的深入,诗人逐渐将情感与自然景象结合,形成了一个个生动的画面,落霞、墙东树,既是外在环境的描写,也是内心情感的映射。特别是“薄情年少如飞絮”,将年轻人的轻浮与无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感受到一种失落与无奈。

整首诗以月光、琴声和自然景色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爱情的惆怅。结尾“梦逐玉环西去”更是将情感推向高潮,留下了一种难以言表的惆怅。诗人的情感在细腻的描写中逐渐展开,展现了他对爱情的真实感受与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心醉双翠翘”:表达了对美的沉醉,双翠翘暗示女子的美丽。
    2. “西厢月冷蒙花雾”:描绘了夜晚的宁静与朦胧,营造出一种淡淡的愁绪。
    3. “落霞零乱墙东树”:落霞与树木的结合,象征着美丽的瞬间与生活的无常。
    4. “此夜灵犀已暗通”:暗示着心灵的交流与默契。
    5. “玉环寄恨人何处”:抒发对爱情的思念,玉环象征着情感的寄托。
    6. “长安路”:作为古都的象征,代表着离别与思念。
    7. “瑶琴理罢霓裳谱”:音乐与舞蹈的结合,暗示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8. “薄情年少如飞絮”:年轻人的感情轻浮,表露出对失去的无奈。
    9. “梦逐玉环西去”:最终的追逐象征着对过去的回忆与对未来的迷茫。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情感与自然景象相结合,增强意象的美感。
    • 对仗:如“长安路”和“墙东树”,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拟人:月光与风的描写,赋予自然以情感,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刻的情感,表达了对爱情的怀念与对美好事物的追忆,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对未来的迷茫。

意象分析:

  • 心醉:象征着对美好事物的迷恋与追求。
  • 西厢:代表着爱情的栖息地,充满了浪漫与隐秘。
  • 月光:象征着思念与孤独,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忧伤。
  • 落霞:象征着美好而短暂的时光,暗示了人生的无常。
  • 玉环:不仅是美人的代称,也象征着情感的寄托与执念。
  • 瑶琴与霓裳:代表着艺术的美好与生活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玉环”象征着什么?

    • A. 美丽的女子
    • B. 失去的爱情
    • C. 人生的无常
    • D. 以上皆是
  2. “薄情年少如飞絮”中,“飞絮”主要指代什么?

    • A. 年轻人的轻浮
    • B. 春天的景象
    • C. 悲伤的情感
    • D. 自然的变化
  3. 诗中“何处”反复出现,主要表达了什么?

    • A. 对美景的向往
    • B. 对失去爱情的追问
    • C. 对未来的迷茫
    • D. 对朋友的思念

答案

  1. D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温庭筠的《菩萨蛮》

诗词对比

  • 毛滂的《调笑》与李清照的《如梦令》,两首诗都表达了对爱情的思念与对美好往事的追忆。
  • 在意象的使用上,毛滂更多地运用自然景象来反映内心情感,而李清照则更注重情感的直接表达与细腻刻画。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毛滂诗词研究》

相关搜索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永夜感怀寄郑谷郎中 酬岳阳李主簿卷 江居寄关中知己 荆门疾中喜谢尊师自南岳来、相里秀才自京至 对菊 谢人寄新诗集 湖西逸人 送灵z6上人游五台 老将 戊辰岁湘中寄郑谷郎中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禁革 門字旁的字 里字旁的字 西红柿 繁昌 露宿风餐 食字旁的字 修辞立诚 廓荦 弋字旁的字 肤浅末学 升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八字旁的字 文君新寡 太平盛世 地狭人稠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