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杂诫

《杂诫》

时间: 2025-04-29 13:20:02

诗句

带香入鲍肆,香气同鲍鱼。

未入犹可悟,已入当何如。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3:20:02

原文展示:

带香入鲍肆,香气同鲍鱼。未入犹可悟,已入当何如。

白话文翻译:

带着香气走进鲍鱼店,香味和鲍鱼的味道相混合。还没进入时尚可以领悟,进入之后又该如何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带香:携带香气。
  • 鲍肆:鲍鱼店,古代专售鲍鱼的商铺。
  • 犹可悟:尚且可以理解。
  • 当何如:应该怎么办。

典故解析: 鲍鱼在古代被视为珍馐,常用以比喻美好的事物或诱惑。诗中提到的“鲍肆”不仅是一个具体的地点,也象征着诱惑和享乐。进店之前和进去之后的感受形成对比,蕴含着对欲望的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曹邺,唐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作品以清新自然著称,擅长描写生活中的细节和人情世故。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唐代,社会繁华,物质丰富,诗人通过对鲍鱼店的描写,反映出当时人们对享乐与欲望的思考,也引发对生活选择的深刻反思。

诗歌鉴赏:

《杂诫》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对人性和欲望的深刻思考。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个充满诱惑的场景,带香气的身影进入鲍鱼的世界,香气与鲍鱼的味道交汇,这不仅是对物质美的追求,也是对内心欲望的揭示。诗人用“未入犹可悟,已入当何如”的反问,深刻表达了进入诱惑后我们该如何自处的困惑。

诗人通过对比“未入”和“已入”的状态,引导读者思考人在面对诱惑时的选择与后果。未入时,理智仍在,能够把握自我;而一旦沉浸其中,便难以自拔,甚至失去自我。这样的思考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反映了人们在面对各种诱惑时的矛盾心理。

整首诗言简意赅,却蕴含了丰富的哲理,展现了曹邺对人生、欲望、选择的深刻理解。它不仅是对个人选择的反思,也是对社会现象的敏锐观察,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带香入鲍肆:描述了一种情境,携带香气的人走进了鲍鱼店,暗示着对美食的向往。
  2. 香气同鲍鱼:交融的香气表明了食物的吸引力,象征着诱惑的存在。
  3. 未入犹可悟:在未进入诱惑之前,理智和自我意识仍然存在,可以进行思考和选择。
  4. 已入当何如:一旦沉浸其中,人的选择和自我意识将面临考验,表达了对欲望的无奈与困惑。

修辞手法:

  • 比喻:香气与鲍鱼的结合,象征诱惑的交融。
  • 对仗:未入与已入的对比,强化了思想的深度与冲突。
  • 反问:通过“当何如”的设问,激发读者的思考。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探讨人对诱惑的选择及其后果,反映了人性中的脆弱与挣扎,提醒人们在享乐与理智之间寻求平衡。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香气:象征着美好和诱惑,代表着人们对享受的追求。
  • 鲍肆:不仅是具体的地点,也是欲望和享乐的象征。
  • 未入/已入:形成鲜明对比,象征理智与欲望的斗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鲍肆”指的是哪个地方?

    • A. 酒馆
    • B. 鲍鱼店
    • C. 餐厅
    • D. 酒楼
  2. 诗人对诱惑的态度是?

    • A. 完全接受
    • B. 反对
    • C. 中立
    • D. 反思
  3. “未入犹可悟”的意思是?

    • A. 进入后会更好
    • B. 进入前可以理解
    • C. 进入后会迷失
    • D. 进入前要慎重

答案:

  1. B
  2. D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鹿柴》相比,曹邺的《杂诫》更关注内心的挣扎与欲望的冲突,而王维则更多地表现出自然与内心的和谐。两者在风格和主题上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不同的艺术追求。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唐代诗人研究》

相关搜索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中岩圜老像赞 偶得石室酒独饮醉卧觉而有作 寓叹 农家 予以壬戌六月十四日入都门癸亥五月十四日去 玉京行 秋夜读书有感 忆昔 读老子 春欲尽天气始佳作诗自娱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包含栎的词语有哪些 提手旁的字 整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萦愁 几字旁的字 度量 卝字旁的字 舌战群儒 异路同归 丶字旁的字 犁庭扫闾 去顺效逆 灵幢 耒字旁的字 识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高文大册 畅行无碍 表树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