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22:26:2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22:26:21
二月树色好,昭仪正骄奢。
恐君爱阳艳,斫却园中花。
三十六宫女,髻鬟各如鸦。
君王心所怜,独自不见瑕。
台上红灯尽,未肯下金车。
一笑不得所,尘中悉无家。
飞燕身更轻,何必恃容华。
二月的树色正好,昭仪在宫中显得骄奢。
我担心君王喜爱阳光下的艳丽,
所以斫断了园中花朵。
三十六宫女,发髻如乌鸦般黑。
君王心里所怜的,偏偏我一个却没有瑕疵。
台上的红灯全都熄灭,仍不肯下金色的车子。
一笑也无法得到,尘世间竟没了归属。
飞燕的身形更轻巧,何必依赖容貌的光华呢?
曹邺,唐代诗人,生活在盛唐时期,以其细腻的情感和对生活的观察而著称。曹邺的诗作多描绘宫廷生活、女性情感和人生哲理,风格清丽而哀婉。
《恃宠》创作于唐代,正值宫廷文化兴盛的时期。诗人通过描绘宫女的情感以及对权力、爱情的思考,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美和权力的复杂关系。
《恃宠》是一首通过描绘宫廷内外景象,表达了女性在权力中心的脆弱和无奈。开篇以“二月树色好,昭仪正骄奢”引入,既描绘了春天的美好,也暗示了昭仪的骄奢与自恋。随着诗句的推进,诗人表达了对君王宠爱的不安,特别是“恐君爱阳艳,斫却园中花”,暗示了权力之下美貌可能成为一种负担,甚至引发竞争与嫉妒。诗中提到的“三十六宫女,髻鬟各如鸦”,不仅展示了宫女们的数目之多,也体现了她们在权力面前的同质化和无奈。
最后几句“飞燕身更轻,何必恃容华”则是诗人的自我反思,表达了对美貌的淡然与对内心自我的追求。全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让人感受到在华丽的外表下,内心的孤独与挣扎。诗人借助对宫廷生活的描绘,揭示了女性在权力游戏中所遭受的冷漠与无奈,值得我们深思。
二月树色好,昭仪正骄奢。
春天的树木色彩正好,宫女昭仪因宠爱而显得骄傲奢华。
恐君爱阳艳,斫却园中花。
担心君王喜爱艳丽的外表,因此斫断了园中花朵以示自制。
三十六宫女,髻鬟各如鸦。
三十六位宫女,她们的发髻如同乌鸦一样,暗示着平庸与同质化。
君王心所怜,独自不见瑕。
君王所怜爱的人,偏偏我却没有被关注,内心感到失落。
台上红灯尽,未肯下金车。
台上的红灯已经熄灭,仍不愿意下金色华丽的马车,象征着不甘心的等待。
一笑不得所,尘中悉无家。
即使笑容也无法得到应有的回馈,世俗中感到无处归属。
飞燕身更轻,何必恃容华。
轻盈的燕子何必依赖外表的美貌,暗示内在的价值更为重要。
整首诗歌通过描绘宫廷的奢华与女性的孤独,探讨了美貌与权力的关系,表达了对内在价值与真实情感的追求。
诗中“昭仪”指的是:
A. 皇后
B. 地位较高的妃子
C. 公主
D. 宫女
“飞燕身更轻,何必恃容华”表达的意思是:
A. 外貌更重要
B. 内在的价值更重要
C. 要依赖美貌
D. 反对美丽
“三十六宫女”中“宫女”指的是:
A. 宫廷的侍女
B. 皇帝的妻妾
C. 侍卫
D. 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