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6 19:28:5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19:28:59
寄题郢州白雪楼
作者: 王安石 〔宋代〕
折杨黄华笑者多,阳春白雪和者少。
知音四海无几人,况乃区区郢中小。
千载相传始欲慕,一时独唱谁能晓。
古心以此分冥冥,俚耳至今徒扰扰。
朱楼碧瓦何年有,榱桷连空欲惊矫。
郢人烂漫醉浮云,郢女参差蹑飞鸟。
丘墟馀响难再得,栏槛兹名复谁表。
我来欲歌声更吞,石城寒江暮云绕。
这首诗的意思是:在阳春时节,很多人喜欢折杨花和黄花,然而能和“白雪”相和的人却少之又少。四海之内,知音难觅,更何况是小小的郢州。千年传承的诗歌,只有在那个时刻独自吟唱,谁能理解呢?古人的心思在此刻分隔于无形之中,直到现在也不过是扰扰浮音而已。朱红楼阁和碧瓦房子,何年才会有?横梁和屋檐仿佛要飞起来一样。郢州的人们在浮云中陶醉,郢州的女子像飞鸟般轻盈而散乱。古老的余响已难再得,栏杆与楼阁又有谁来铭记呢?我来这里想要高歌,声声更比寒江暮云绕。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晚号穷睇,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他推行变法,致力于经济和政治改革,影响深远。其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常寓意深邃。
创作背景
《寄题郢州白雪楼》作于王安石任职郢州期间,表达了对知音难寻的感慨以及对古代文化的怀念。诗中所描绘的场景与王安石的政治理想和文化追求紧密相连,反映出他对文学、音乐的思考。
这首诗以“折杨黄华笑者多,阳春白雪和者少”开篇,运用了对比手法,鲜明地表达了对知音的渴望和对高雅艺术的追求。诗人在描写自然景色的同时,抒发了对人际情感的思考,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人的孤独感的思索。
“千载相传始欲慕,一时独唱谁能晓”,这两句勾勒出一种历史的沧桑感,强调了古代文化与现代人之间的隔阂。王安石以“古心以此分冥冥”引出更深的哲学思考,诗中对知音的渴望与古心的追寻构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了人们在时光流转中所面临的孤独与无奈。
在对郢州的描写中,“郢人烂漫醉浮云,郢女参差蹑飞鸟”展现了一幅生动的地方风情画,生动而富有诗意。而“我来欲歌声更吞,石城寒江暮云绕”则是对自身情感和状态的总结,表达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的反思,以及在孤独中渴望表达的情感。
整首诗语言清丽,意象丰富,既有个人情感的流露,又有对古代文化的敬仰,体现了王安石深沉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高雅艺术的追求、对知音的渴望,以及对古代文化的怀念。王安石通过这些叙述,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孤独,以及在历史长河中对文化的惋惜和思考。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王安石的《寄题郢州白雪楼》主要表达了哪种情感?
A. 归乡的思念
B. 对知音的渴望
C. 对自然的赞美
D. 对财富的追求
“阳春白雪”在诗中比喻什么?
A. 普通的音乐
B. 高雅的音乐或文学
C. 春天的花朵
D. 白色的雪花
诗中提到的“朱楼碧瓦”意在描绘什么?
A. 现代建筑
B. 自然风光
C. 古代文化的辉煌
D. 人们的生活状态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以上内容旨在帮助用户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寄题郢州白雪楼》这首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