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6 17:41:4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17:41:42
解使事泊棠阴时三弟皆在京师二首 其二
泊船棠阴下,滩水清且浅。
回首望孤城,浮云一何缅。
久留非吾意,欲去犹缱绻。
驰心故人侧,一望三四反。
萧萧东堂竹,异日留息偃。
无恩被南国,疑此行当剪。
在棠树的阴影下停船,滩涂的水清澈而浅薄。
回首眺望那孤零零的城市,浮云显得如此渺茫。
久留并不是我的本意,但想要离去却又依依不舍。
心中思念老朋友,回头望去却几次三番。
东堂的竹子萧瑟飒飒,将来我会在这里休息。
对南方的土地没有恩情,怀疑这趟旅程将会被削减。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涉及特定的历史典故,但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和对人际关系的思考,反映了诗人对故乡和友情的深切怀念。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晚号穷睇,北宋时期的著名政治家、诗人和文学家。他主张变法,推动社会进步,因而被称为“王荆公”。其诗歌风格常结合自然景观与个人情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王安石在南方任职期间,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朋友的牵挂。诗中流露出一种游子在外的孤独感和对归属感的渴望。
王安石的《解使事泊棠阴时三弟皆在京师二首 其二》是一首表现思乡情怀的诗作,诗中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真挚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绪。开篇“泊船棠阴下”点明了环境,棠树的阴影给人一种幽静的氛围,而“滩水清且浅”则反映出一种宁静而清澈的感受。这样的自然景象与诗人内心的孤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接下来的“回首望孤城,浮云一何缅”更是将思乡的情感推向高潮。孤城的描写不仅是对地理的回望,更是对情感的追忆,浮云的“缅”则暗示了时光的流逝与记忆的模糊。全诗在思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逐渐流露出对故人和故乡的深切怀念。
诗的最后几句,描绘了对未来的期许与对过往的惋惜,表达出一种对南国的无奈与对友人的思念。整体来看,这首诗展现了王安石深邃的情感和细腻的观察力,兼具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怀,具有高度的艺术感染力。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思乡与友情展开,表达了王安石在异乡时对故乡和朋友的深切怀念。在宁静的自然背景下,诗人内心的情感波澜起伏,体现了人对故土的深厚情感和对友情的珍视。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棠阴”是指什么?
A. 一种树的阴影
B. 一种水流
C. 一种花
诗人对南国的情感是怎样的?
A. 充满了感激
B. 没有恩情
C. 期待归属
诗中的“浮云”象征什么?
A. 友谊
B. 时间的流逝
C. 风景的美丽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王安石的《泊棠阴》相比,陶渊明的作品更侧重于自然的清新与田园的恬静,而王安石则更加强调对情感的细腻描绘。两者在意境上虽然有所不同,但都表达了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对故土的眷恋。
推荐书目:
以上内容提供了对王安石《解使事泊棠阴时三弟皆在京师二首 其二》的全面解析,旨在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这首诗的情感和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