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06:01:38
原文展示:
山前咫尺市朝赊,垣屋萧条似隐家。过客不须携鼓吹,野塘终日有鸣蛙。
白话文翻译:
山前的市集离得很近,但感觉却很遥远,围墙和房屋显得萧条,仿佛隐居之地。过往的客人不需要携带乐器,因为野外的池塘里整天都有青蛙的鸣叫。
注释:
- 咫尺:形容距离很近。
- 市朝赊:市集虽然近,但感觉很遥远,可能指诗人内心的孤独或与世隔绝的感觉。
- 垣屋:围墙和房屋。
- 萧条:冷清、荒凉。
- 隐家:隐居的地方。
- 鼓吹:乐器,这里指音乐。
- 野塘:野外的池塘。
- 鸣蛙:鸣叫的青蛙。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载是宋代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也是一位诗人。他的诗歌多表现隐逸生活和对自然的热爱,反映了宋代士人的生活态度和哲学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张载在隐居或远离尘嚣时所作,表达了他对简朴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声音的欣赏。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描绘了一个远离尘嚣的隐居环境。首句“山前咫尺市朝赊”用对比手法,表达了诗人虽身处市集附近,却感到与世隔绝的心境。第二句“垣屋萧条似隐家”进一步强化了这种隐逸的氛围,萧条的垣屋象征着诗人的孤独和超脱。后两句“过客不须携鼓吹,野塘终日有鸣蛙”则通过自然的声音,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宁静生活的向往。整首诗情感平和,意境深远,体现了宋代士人追求心灵自由和精神净化的生活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山前咫尺市朝赊”:诗人身处山前,市集虽近,但感觉遥远,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与世隔绝的情感。
- “垣屋萧条似隐家”:萧条的垣屋象征着隐居的生活,与世无争,追求内心的宁静。
- “过客不须携鼓吹”:过往的客人不需要携带乐器,因为自然的声音已经足够。
- “野塘终日有鸣蛙”:野塘中的青蛙鸣叫,象征着自然的和谐与宁静。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咫尺”与“赊”的对比,强调了诗人内心的孤独感。
- 象征:萧条的垣屋和鸣叫的青蛙都象征着隐居生活的宁静和自然的美好。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隐逸和自然,表达了诗人对简朴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声音的欣赏,体现了宋代士人追求心灵自由和精神净化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 山前:象征着远离尘嚣的环境。
- 市朝赊:象征着与世隔绝的心境。
- 垣屋萧条:象征着隐居的生活。
- 野塘鸣蛙:象征着自然的和谐与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市朝赊”是什么意思?
A. 市集很远
B. 市集很近但感觉遥远
C. 市集很热闹
D. 市集很冷清
- 诗中的“垣屋萧条似隐家”表达了什么?
A. 诗人喜欢热闹
B. 诗人喜欢隐居生活
C. 诗人喜欢豪华的房屋
D. 诗人喜欢市集
- 诗中的“野塘终日有鸣蛙”象征着什么?
A. 诗人喜欢音乐
B. 诗人喜欢自然的声音
C. 诗人喜欢安静
D. 诗人喜欢热闹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表达了隐逸生活的宁静和对自然的热爱。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隐逸的情怀。
诗词对比:
- 张载的《含云寺书事三》与王维的《山居秋暝》都表达了隐逸生活的宁静,但张载的诗更注重内心的孤独和与世隔绝的情感,而王维的诗则更多地描绘了自然景色的美丽。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张载的诗歌,并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解析。
- 《宋代诗歌研究》:对宋代诗歌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包括张载的诗歌风格和创作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