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7:12:5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7:12:50
原文展示:
学易穷源未到时,便将虚寂眇心思。宛如童子攻词赋,用即无差问不知。
白话文翻译:
在学习《易经》深入探索其源头之前,我便开始用虚静深远的心思去思考。这感觉就像孩童学习词赋一样,运用起来没有差错,但问其深意却不知晓。
注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载(1020年—1077年),字子厚,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是宋明理学的奠基人之一,世称“横渠先生”。他的哲学思想以“气”为核心,主张“理一分殊”,对后世影响深远。此诗反映了张载在学习《易经》时的思考状态,体现了其深邃的哲学思维和对学问的执着追求。
创作背景: 张载在研究《易经》时,深感其博大精深,因此在未完全领悟其精髓之前,便开始用虚静深远的心思去探索。诗中表达了他对学问的敬畏和对知识的渴望,以及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追求深入理解的决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比喻和自谦的手法,展现了张载在学习《易经》时的内心状态。首句“学易穷源未到时”表明他在深入探索《易经》的源头之前,已经开始用心思考。次句“便将虚寂眇心思”则进一步描绘了他虚静深远的心思,这种心思如同深邃的宇宙,充满了探索的欲望。后两句“宛如童子攻词赋,用即无差问不知”则通过自谦的比喻,表明他在运用《易经》时虽无差错,但对于其深意却尚未完全领悟。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体现了张载对学问的敬畏和对知识的渴望,以及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追求深入理解的决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表达张载在学习《易经》时的内心状态和对学问的敬畏。他通过比喻和自谦的手法,展现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自谦和对知识的渴望,以及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追求深入理解的决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张载在这首诗中将自己比作什么? A. 童子 B. 学者 C. 诗人 D. 哲学家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A. 表达对《易经》的热爱 B. 表达对学问的敬畏和对知识的渴望 C. 表达对童子的喜爱 D. 表达对哲学的思考
张载在这首诗中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对仗 D. 排比
答案: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