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竹枝词十八首 其三

《竹枝词十八首 其三》

时间: 2025-04-26 20:18:20

诗句

郎去从征不见来,门前小径已生苔。

愿得海门高万丈,倒流江水送郎回。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20:18:20

原文展示:

郎去从征不见来,门前小径已生苔。愿得海门高万丈,倒流江水送郎回。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思念之情。诗人写道:我的爱郎出征后不曾归来,门前的小路已经长满了青苔。希望能有高耸入云的海门,江水能够倒流,将我的爱郎送回。

注释:

  • :指代爱人或丈夫。
  • 从征:出征,去打仗。
  • 不见来:没有回来。
  • 小径:小路。
  • 已生苔:已经长满了青苔,暗示长时间无人走动。
  • 海门:海的入口,此处指代高大的山脉或界限。
  • 高万丈:形容极高的程度。
  • 倒流江水:江水逆流而上,表示一种强烈的愿望。

典故解析:

海门:在古代诗歌中,海门常常用来象征险峻、雄伟的自然景观,表达一种渴望与梦想。江水的倒流则是逆势而行,象征着对爱情的坚持和渴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朱同,明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他的诗歌多表现对生活的关注和对人情的细腻描绘,常以平易近人的语言表达深厚的情感。

创作背景:这首诗可能是在战争时期写成,表达了对远去爱人的思念,以及对他归来的渴望。社会动荡使得许多家庭破碎,诗人在此背景下感受到的情感尤为深刻。

诗歌鉴赏:

这首《竹枝词》通过简洁的语言和清晰的意象,深刻表达了思念之情。开篇的“郎去从征不见来”,直接引入了主题,表现出对远行者的深切挂念。接下来的“门前小径已生苔”,通过描绘小径的荒凉,进一步强调了时间的流逝和等待的漫长。最后两句则是诗人强烈的愿望,渴望能够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让江水逆流,送回心爱的人。这种夸张的表现手法不仅增强了情感的表达,也体现了诗人对爱情的执着与渴望。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鲜明,语言简练,展现了明代诗歌的特色。诗人在细腻的情感描写中,蕴含了对战争的无奈与对和平生活的向往,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郎去从征不见来”:直接表明思念之情,设置了情境。
  • “门前小径已生苔”:通过描绘环境,暗示时间的流逝和孤独的等待。
  • “愿得海门高万丈”:表达对爱人的强烈渴望,希望有一种神奇的力量。
  • “倒流江水送郎回”:通过夸张的想象,表达诗人的心愿。

修辞手法

  • 夸张:如“海门高万丈”,增强情感的强烈程度。
  • 拟人:江水的倒流似乎赋予了水灵动的特性,表现诗人的情感。
  • 对仗:整首诗在句式上保持了对仗的美感,增添了音韵的和谐。

主题思想: 整首诗集中体现了对爱情的执着与坚守,反映了战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以及对和平幸福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 :象征着爱与思念。
  • 小径:代表着等待与孤独。
  • 海门:象征着希望与梦想。
  • 江水:具有流动性,象征着时间与命运的无常。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郎”指的是谁? A. 朋友
    B. 爱人
    C. 家人

  2. 诗人希望江水怎样流动? A. 顺流
    B. 倒流
    C. 停滞

  3. 诗中提到的小径长满了什么? A. 花
    B. 草
    C. 苔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白居易的《琵琶行》
  • 李白的《静夜思》

诗词对比: 对比朱同的《竹枝词》和白居易的《琵琶行》,两者都表达了对离别的思念,但朱同侧重于个人情感的细腻表达,而白居易则通过音乐的意象,展现了更为广泛的人生感悟和社会背景,两者在风格和主题上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选》
  • 《明代诗人研究》

相关查询

同林逢吉过小溪寺二首 其二 同林逢吉过小溪寺二首 其一 游委羽山 游委羽山 送刘改之 送刘改这二首 送刘改这二首 潘德久有龙眠三马百失其一俾予赋诗 考试当涂次池阳崎岖山行石多可爱因用袁席之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绵延不绝 残冬 群龙无首 涂塱 龍字旁的字 换鹅群 失魂荡魄 乳犊 伯乐一顾 个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虫字旁的字 用字旁的字 包含挤的词语有哪些 层楹 宣化承流 米字旁的字 包含尼的词语有哪些 麦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