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6:21:4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6:21:46
明发愁仍集,寒云又作屯。
悬知今定雨,正坐夜来暄。
便恐禾生耳,宁论容断魂。
山深更须入,闻有早梅村。
天亮了,愁绪依然聚集,寒云又在空中盘旋。
不知道今天一定会下雨吗?我正坐在这里,享受昨夜的温暖。
只怕禾苗受到影响,宁可不去谈论那断肠之事。
山中更是要深入,听说有个早梅开花的村子。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早梅村”可能指代的是一种春天早开的梅花,象征着希望与新生。在古代文学中,梅花常常被用来象征坚韧和清雅。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著名诗人,诗风清新自然,擅长描写山水田园,重视生活体验与感悟。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南宋时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与生活的敏感,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环境的忧虑和对农业的关心。
《明发石山》是一首充满自然情感的诗。诗人在清晨时分,面对寒霜和阴云,心中愁绪依然沉重。开篇的“明发愁仍集”直接表明了诗人内心的忧愁,与外界的寒冷形成鲜明对比。接下来的“寒云又作屯”,不仅描绘了天气的阴沉,还暗示着诗人对未来天气的忧虑,尤其是对农作物的担心。
“悬知今定雨”一句,突显了诗人的不确定与期盼,希望天公作美,带来春雨。而“正坐夜来暄”则带有一种对过往温暖的怀念,正是在这种温暖的对比中,愁苦显得更为深重。
随着诗意的发展,诗人开始反思禾苗的生长,心中对自然的关切与人世情感交织。最后两句“山深更须入,闻有早梅村”则将诗人向往春天的情感升华,早梅的芬芳仿佛在召唤着他,带来一丝温暖与希望。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既有对现实的忧虑,也有对未来的期待,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执着。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诗中使用了比喻和对仗的手法,如“寒云又作屯”通过意象对比,传达出寒冷与愁苦的情感。此外,“山深更须入”通过呼唤深入自然,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向往和对生活的热爱。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思考,以及在困境中寻求希望的情感基调。尤其是通过对天气变化和自然景象的描写,反映了农民对庄稼的关心,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明发愁仍集”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寒云又作屯”中的“屯”字是什么意思?
诗中提到的“早梅村”象征着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