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七月二十四日山中已寒二十九日处暑

《七月二十四日山中已寒二十九日处暑》

时间: 2025-04-26 15:38:45

诗句

尘世未徂暑,山中今授衣。

露蝉声渐咽,秋日景初微。

四海犹多壘,余生久息机。

漂流空老大,万事与心违。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5:38:45

原文展示: 七月二十四日山中已寒二十九日处暑 张嵲 〔宋代〕 尘世未徂暑,山中今授衣。 露蝉声渐咽,秋日景初微。 四海犹多壘,余生久息机。 漂流空老大,万事与心违。

白话文翻译: 在尘世间,暑气尚未消退,而在山中,人们已经开始准备冬衣。 露水中的蝉声渐渐低沉,秋天的景色刚刚开始显露。 四海之内战事未平,而我余生已久,不再参与世事。 漂泊在外,岁月空自增长,所有事情都与我的心意相违背。

注释:

  1. 徂暑:指暑气消退。
  2. 授衣:准备冬衣,指天气转凉。
  3. 露蝉:指在露水中鸣叫的蝉。
  4. 咽:声音低沉,即将停止。
  5. 壘:指战事。
  6. 息机:停止参与世事。
  7. 漂流:指漂泊在外。
  8. 老大:指岁月增长。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嵲是宋代诗人,其诗多表现个人情感和对时世的感慨。此诗创作于宋代,反映了诗人对时局和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七月二十四日,诗人身处山中,感受到秋意渐浓,同时思及四海战事未平,个人漂泊无依,心境复杂。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比尘世与山中的气候变化,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关注和个人命运的无奈。诗中“露蝉声渐咽”一句,以蝉声的低沉象征秋天的到来,同时也隐喻诗人内心的沉郁。“四海犹多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而“余生久息机”则表达了诗人对世事的超然态度。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简练,意象生动,展现了诗人对时代和个人命运的深刻洞察。

诗词解析:

  1. 首句通过对比尘世与山中的气候,突出了山中秋意的早临,暗示了诗人对世事的超然态度。
  2. “露蝉声渐咽”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描绘了秋天的到来,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沉郁。
  3. “四海犹多壘”直接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与“余生久息机”形成对比,表达了诗人对世事的超然态度。
  4. 末句“漂流空老大,万事与心违”总结了诗人的漂泊生涯和内心的无奈,情感深沉。

修辞手法:

  1. 对比:通过尘世与山中的气候对比,突出了山中秋意的早临。
  2. 拟人:“露蝉声渐咽”将蝉声拟人化,形象地描绘了秋天的到来。
  3. 对仗:“四海犹多壘,余生久息机”形成对仗,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诗人对时局的关注和个人命运的无奈。通过对比尘世与山中的气候变化,以及对蝉声、战事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世事的超然态度和对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1. 露蝉:象征秋天的到来,同时也隐喻诗人内心的沉郁。
  2. 秋日景初微:描绘了秋天的初景,反映了诗人对季节变化的敏感。
  3. 四海犹多壘:象征社会的动荡不安,反映了诗人对时局的关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露蝉声渐咽”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对仗
  2. 诗中“四海犹多壘”反映了什么? A. 社会的动荡不安 B. 秋天的到来 C. 诗人的超然态度
  3. 诗的末句“漂流空老大,万事与心违”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无奈 B. 超然 C. 喜悦 答案:1. B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推荐阅读张嵲的其他诗作,如《秋夜》等,以深入了解其诗风和情感表达。 诗词对比: 可以与杜甫的《秋兴八首》进行对比,两者都表达了诗人对时局和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宋诗选注》、《张嵲诗集》。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诉衷情 诉衷情 诉衷情·寒食 诉衷情·秋情 诉衷情·眉意 如梦令 祝江海学刊复刊 如梦令 如梦令 如梦令 寿淩鹤石老八十诞辰沪上三首 其一 如梦令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两点水的字 一力降十会 一字旁的字 遥遥相望 至字旁的字 辵字旁的字 花容月貌 众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凿结尾的成语 而字旁的字 制立 膺滂 迷人眼目 俊民 包含辑的词语有哪些 面环 疗穷 第四个字是事的成语大全_含事字的四字成语解析 一丘之貉 包含茗的词语有哪些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