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好书
杖藜

《杖藜》

时间: 2025-07-29 09:09:57

诗句

杖藜随水转东冈,兴罢还来赴一床。

尧桀是非时入梦,固知余习未全忘。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29 09:09:57

原文展示

杖藜随水转东冈,
兴罢还来赴一床。
尧桀是非时入梦,
固知余习未全忘。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大意是:我手持拐杖,沿着水流来到东边的山冈,休息之后又回到床上。梦中又想起了尧和桀的是非,心里明白我对那些往事的习惯仍然没有完全忘记。

注释

  • 杖藜:拐杖,通常用蔺草或竹子制成,象征着年老体衰。
  • 随水转东冈:随着水流转向东边的山冈,描绘了一幅悠然自得的自然景象。
  • 兴罢还来赴一床:这里的“兴罢”指的是休息或结束,回到床上表示放松或休闲。
  • 尧桀:尧是中国古代的明君,桀是暴君,二者的对比代表了历史上不同的治国理念。
  • 固知余习未全忘:表示诗人心中明白自己对历史的教训仍然没有完全忘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晚号榆溪,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他主张变法,致力于改革政治、经济、文化,推动社会进步。他的诗词以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著称。

创作背景

《杖藜》创作于王安石晚年,随着岁月的流逝,他的身体和精神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诗中反映了他对往事的回忆,以及对历史人物的思考,表达了对人生和历史的深刻感悟。

诗歌鉴赏

《杖藜》是王安石晚年所作,诗中透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对往事的追忆。王安石通过“杖藜随水转东冈”的意象,描绘了他在晚年时光的悠闲场景,表现出一种淡泊名利、归于自然的生活态度。这种景象与“兴罢还来赴一床”的舒适感形成对比,暗示了尽管身体的衰老无法避免,但内心的追求和对历史的思考却依然活跃。

诗中提到的“尧桀”二人,代表着历史上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理念,反映诗人对过往的深刻思考。尧的贤明与桀的暴虐,象征了历史的教训,而“固知余习未全忘”则揭示了诗人内心深处对这些教训的铭记与感慨。

整首诗情感丰沛,意象鲜明,展现了王安石作为一位文学家的深邃与智慧,让读者在自然的幽静中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人生的哲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杖藜随水转东冈:使用自然景物来引入,表现诗人悠闲的生活状态。
  2. 兴罢还来赴一床:表达诗人的生活节奏,虽然年迈,但依旧享受生活的乐趣。
  3. 尧桀是非时入梦:提到历史人物,激发人对治国理政的思考,暗示对政治的关注。
  4. 固知余习未全忘:自省的情感,指出对历史教训的铭记,反映出诗人的智慧。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兴罢”和“还来”,结构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诗中以“杖藜”和“水”作为意象,表现了诗人的生活状态与内心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流露出对人生的感悟,以及对历史的反思,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淡然态度和对历史教训的深刻理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杖藜:象征年老和衰退,表现诗人的生活状况。
  • :象征时间的流逝,暗示生命的无常。
  • 尧桀:象征历史的教训,反映对治国理政的哲理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杖藜》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王安石
    • C. 杜甫
    • D. 白居易
  2. 诗中提到的“尧桀”指的是:

    • A. 两位著名诗人
    • B. 两位历史人物
    • C. 两个地方
    • D. 两种植物
  3. 诗中“杖藜”象征什么意思?

    • A. 年轻
    • B. 繁荣
    • C. 年老和衰退
    • D. 富贵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登高》杜甫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静夜思》相比,王安石的《杖藜》更注重历史的反思和人生哲理的思考,而李白的作品则更多表现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色的结合。两者在风格上各有千秋,反映了不同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宿西山修下元斋咏 秦越人洞中咏 横吹曲辞。出塞曲 塞上曲(一作出塞曲) 野田行(一作李益诗) 寄周恽 别旧山 悼孩子 哭李暹(一作赵嘏诗) 种树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材薄质衰 处所 几字旁的字 隶字旁的字 雰糅 凌云之志 混沌魍魉 寸开头的成语 衣字旁的字 轻溜 疾味生疾 论力 侧词艳曲 月章星句 衣字旁的字 里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