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14:55:4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14:55:42
士常疑西伯,何至羑里辱。
瞽鳏亲父子,尚脱井廪酷。
昏主虽圣臣,飞祸安可卜。
致命遂其志,虽穷不为戮。
士人常常怀疑西伯(即周文王),他怎么会遭受羑里之辱呢?
即使是瞽者和鳏夫(失去妻子的男人)也能和自己的父子团聚,何况在这艰难的环境中依旧能保全性命。
即使昏庸的君主有圣明的臣子,带来的祸害又怎能预知呢?
为了追求自己的志向,宁使穷困潦倒,也不愿意被杀戮。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倡导“青苗法”、“均输法”等一系列政治经济改革。他的诗词风格清新,兼具理性与情感,常反映社会现实。
创作背景: 《答客》写于王安石担任宰相期间,正值他推行新政的时期。诗中反映了他对士人的期待,以及在政治斗争中的坚持与孤独。
《答客》展现了王安石对个人志向的执着和对当时政治环境的反思。诗的开头提及西伯(周文王),通过对其历史遭遇的回顾,表达了对士人命运的思考。王安石认为,历史上的屈辱并不能影响一个人的志向与追求。接下来的“瞽鳏亲父子”则强调了在逆境中,家庭的团结与支持是多么重要。即使是面临昏庸君主的统治,王安石依然认为人们应该追求自己的理想,而不屈服于外界的压力。
整首诗蕴含着深厚的哲理,展现了王安石身为士人的豪情与对命运的思考。诗中流露出对理想的坚守和对困境的无畏,激励后人勇于追求自己的志向,不论环境如何险恶。王安石独特的笔触和对古典典故的运用,使得这首诗在文学上具有很高的价值。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传达了对理想的坚定追求和对命运无常的深刻反思,强调无论身处何种困境,都应当不忘初心,勇敢追寻内心的志向。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王安石在诗中提到的“羑里”是指什么地方?
“瞽鳏亲父子”中的“瞽”指的是什么?
诗中表达了对什么的追求?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王安石的《答客》与李白的《将进酒》都表达了对理想的追求,但王安石更侧重于历史的思考与个人命运的无奈,而李白则更为豪放,表现出对人生的放纵与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