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19:45:4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19:45:45
慈氏院假山
作者: 梅尧臣 〔宋代〕
风涛舂断越山骨,
聚集奇险成千峰。
碧瓮为潭立涎石,
直疑岩底藏蛟龙。
风涛冲击,仿佛把越山的骨骼都打碎了,
奇险的景致聚集,形成了千姿百态的山峰。
碧绿的水坛宛如潭水,旁边立着滴水的石头,
真让人怀疑岩石的深处藏着蛟龙。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梅尧臣(1002-1060),字子华,号东溪,宋代著名诗人、词人,性格刚直,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他的诗风简洁明快,情感真挚,尤其在山水诗方面有较高成就。
创作背景: 该诗写于梅尧臣游览慈氏院时,院中假山的奇特景观引发了他的联想,表现了他对自然奇观的赞美,以及对大自然力量的敬畏。
梅尧臣的《慈氏院假山》通过生动的描绘,将读者带入一个奇幻而又神秘的自然景观之中。诗的开头“风涛舂断越山骨”以激烈的动词“舂”表现出自然力量的猛烈,仿佛可以打碎山的骨骼一般,展现了自然的雄伟与浩瀚。接下来的“聚集奇险成千峰”则通过“奇险”二字,强调了山峰的险峻与独特,仿佛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第三句“碧瓮为潭立涎石”中,碧色的水潭和滴水的石头像是自然的艺术品,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潭水的清澈和石头的生动,形成一种宁静而幽深的氛围。最后一句“直疑岩底藏蛟龙”则把诗的意境推向高潮,表现了对自然神秘力量的敬畏和想象。整体来看,这首诗不仅描绘了自然的雄伟,也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刻思考,以及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敬畏。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展现了自然的壮丽与神秘,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美,反映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风涛舂断”中的“舂”字意为?
A. 撞击
B. 挤压
C. 颤抖
D. 震动
“碧瓮为潭立涎石”中的“涎石”指的是?
A. 滴水的石头
B. 碧绿的石头
C. 干燥的石头
D. 粗糙的石头
整首诗的主题主要表现什么?
A. 对历史的感慨
B. 对自然的赞美与敬畏
C. 对人情世故的思考
D. 对社会现象的批判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相比,梅尧臣的《慈氏院假山》更侧重于对自然奇观的细致描绘,而王之涣则更多地表达了壮阔的视野与人文情怀。两者都体现了对自然的敬畏与赞美,但侧重点有所不同。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