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8:05:5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8:05:54
原文展示:
草地 龌龊复龌龊,昔闻今始见。 一月不梳头,一月不洗面。 饥则嚼乾粮,渴则啖雪片。 困来卧氈房,重裘颇相恋。 故衣连百结,虮虱似珠串。 平明猎阴山,鹰犬逐人转。 呱呱冻欲僵,老娃泪如霰。 忽有使臣来,宣赐尚方饍。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极端艰苦的生活环境。诗人描述了自己一个月不梳头、不洗脸,饥饿时吃干粮,口渴时吃雪片,困倦时躺在毡房里,穿着破旧的衣服,上面满是虱子和虮子。白天在阴山打猎,鹰犬追逐着人。孩子们冻得几乎僵硬,老人泪如雨下。突然有使臣来,宣布赐予尚方食物。
注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汪元量是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多反映社会现实,表达了对人民疾苦的同情。这首诗可能是在描述边疆或战乱地区的艰苦生活。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描述边疆或战乱地区的艰苦生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生活困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朴实的语言,描绘了一个极端艰苦的生活环境。诗人用“一月不梳头,一月不洗面”来强调生活的困顿,用“饥则嚼乾粮,渴则啖雪片”来表现生存的艰难。诗中的“故衣连百结,虮虱似珠串”形象地描绘了衣物的破旧和生活的肮脏。最后,“忽有使臣来,宣赐尚方饍”带来了一线希望,但这种希望是短暂的,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的无奈和对未来的期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绘极端艰苦的生活环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生活困境,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和对未来的期盼。
意象分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诗中“一月不梳头,一月不洗面”反映了什么? A. 生活的困顿 B. 生活的富裕 C. 生活的悠闲 答案:A
“饥则嚼乾粮,渴则啖雪片”中的“啖”是什么意思? A. 吃 B. 喝 C. 看 答案:A
诗中“忽有使臣来,宣赐尚方饍”带来了一线希望,这希望是? A. 长期的 B. 短暂的 C. 永久的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推荐阅读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同样反映了社会动荡和人民的生活困境。
诗词对比: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与汪元量的《草地》都反映了社会动荡和人民的生活困境,但杜甫的诗更多地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而汪元量的诗则更多地关注个人的生存状态。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