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5:22:4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5:22:49
定风波 次韵答人见寄
作者:刘敏中 〔元代〕
率意讴吟信手书。
山间行坐水边居。
不是幽闲偏自好。
知道。
济时才具本来无。
植柳移花兼种竹。
多故。
此心更看几时除。
说着庙堂谁办得。
曾忆。
只宜公等不宜予。
这首诗随意吟唱,毫不拘束。
我在山间行走,坐在水边安居。
这并不是因为我喜欢幽闲的生活。
我知道,
真正能济世的才华本没有。
种植柳树、移植花草再加上种竹子。
多年来的烦恼,
我心中何时才能消除?
说到庙堂之事,谁能来处理呢?
我曾经记得,
只适合你们这些人,而不适合我。
刘敏中,元代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而闻名。他的诗作多描绘山水田园生活,反映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定风波 次韵答人见寄》创作于元代,反映了作者面对现实生活的无奈与思考。诗中表达了对幽闲生活的追求以及对社会责任的冷静反思。
这首诗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流露出诗人对生活的思考和对社会责任的认知。开篇的“率意讴吟信手书”,表现了诗人对自由创作的向往,随意的吟唱似乎是对生活的一种解脱。接着,诗人描绘了自己在山水之间的闲适生活,山水象征着自然的宁静与和谐,但诗人却以“不是幽闲偏自好”来反衬内心的复杂,表达出他对幽闲生活的矛盾心理。
诗中“济时才具本来无”一语,直指社会现状,反映了诗人对才能与责任的深刻思考。诗人意识到,真正能够改变时局的人才并不多,更多的是对生活的无奈与感叹。后面的“植柳移花兼种竹”则是诗人自我安慰的方式,虽然生活琐碎,但仍然可以找到乐趣。
结尾部分,通过对“庙堂”的提及,诗人再次让人感受到现实的沉重与复杂,“只宜公等不宜予”表明了诗人对自身责任的自省,他认为自己并不适合参与庙堂之事,这种超然的态度也让人反思自身的角色与定位。
整首诗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与对社会责任的自省,表达了一种宁静与无奈并存的情感基调。
诗人对幽闲生活的态度是:
A. 完全享受
B. 矛盾
C. 不在乎
“济时才具本来无”中“济时”指的是:
A. 帮助他人
B. 改变社会
C. 生活富裕
诗人认为庙堂之事:
A. 适合自己
B. 适合他人
C. 无所谓
王维和苏轼同样描绘自然与人生哲理,王维的诗更显静谧,而苏轼则更具生活气息和政治关怀。对比可以发现,二者在意象与情感的表达上各有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