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8:04:0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8:04:09
临江仙·丝雨如尘云著水
作者: 纳兰性德 〔清代〕
丝雨如尘云著水,嫣香碎拾吴宫。
百花冷暖避东风。
酷怜娇易散,燕子学偎红。
人说病宜随月减,恹恹却与春同。
可能留蝶抱花丛。
不成双梦影,翻笑杏梁空。
细雨如尘埃般洒落在水面上,花香在吴宫中随风飘散。
百花在东风的侵袭中冷暖各异。
我怜惜那些娇弱的花儿,它们容易凋零,燕子却学着依偎在红花旁。
有人说病情应该随着月亮的变化而减轻,但我却感到无精打采,春天的气息依旧萦绕在心头。
或许可以留住那蝴蝶,依偎在花丛中。
然而这些美好的梦影却无法成双,只能在杏树的枝梁上空自嘲。
纳兰性德,字容若,号楞伽,清代著名诗人、词人,以其清丽优美的词风著称于世。他的作品常常表达对人生、爱情的感慨,以及对自然的细腻观察。
此诗创作于纳兰性德晚年,反映了他对生命无常的感悟,以及对美好事物的眷恋与惜别,展现了他内心的孤独与无奈。
《临江仙·丝雨如尘云著水》展现了纳兰性德对细腻情感的深刻把握。诗中以“丝雨如尘”开篇,描绘出了一幅细腻的春雨画面,雨丝轻柔地洒落,仿佛与尘埃交融在一起,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忧伤。接着,诗人用“嫣香碎拾吴宫”表达了春花的芬芳与短暂,暗示着美好事物的易逝。接下来的“百花冷暖避东风”,则将自然的变化与人心的冷暖相互对照,体现了诗人对生命变化的敏感。
“酷怜娇易散,燕子学偎红”中,诗人对那些娇弱花儿的怜惜之情跃然纸上,燕子则成为了春天的使者,象征着生命的延续与希望。然而,“人说病宜随月减”却反映了诗人对自身状态的无奈,尽管春天的气息依旧存在,诗人却感到无精打采,与春天的生机形成鲜明对比。最后一句“不成双梦影,翻笑杏梁空”更是将这种孤独感推向高潮,梦中的美好无法实现,留给诗人的是空虚的嘲讽。
整首诗透过细腻的描写与深刻的情感,展现了生命的脆弱与美好之间的对立,令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哀伤。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和生命的细腻描写,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与对生命无常的感悟,展现了一种淡淡的哀伤和孤独感。
诗中“丝雨如尘”用来形容什么?
A. 雨的细腻
B. 花的芬芳
C. 风的强烈
答案:A
诗人对娇弱花儿的态度是?
A. 无所谓
B. 怜惜
C. 嘲讽
答案:B
“不成双梦影”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快乐
B. 孤独
C. 兴奋
答案:B
这些内容为读者提供了更全面的理解与学习的基础,帮助深入体会诗词的美妙与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