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0:54:5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0:54:56
瑞鹤仙 杏花时节,人在江南,春雨乍晴,暮寒犹峭。制此词,向湖桥酒楼歌之
作者: 易顺鼎 〔清代〕
卖花声过否。掩屏山峭寒初逗。笙囊嫩菭绣。倩琼箫吹彻,小梅春透。旗亭坐彀。更慵向江南问酒。又怎知昨夜东风,有个倚楼人瘦。前度调鹦院窄,斗鸭塘宽,几番携手。芳期漫数,相逢在燕归后。判残红飘泪,暗黄侵鬓,愁似绿杨依旧。约甚时同剪春镓,雨窗荐韭。
在杏花盛开的时节,身处江南,春雨刚刚停歇,晚寒仍然刺骨。有人在卖花的声音中传来,是不是已经过去了呢?我轻轻地掩上屏风,感受到初春的寒意。笙箫声中,绣帕轻扬,借着琼箫的悠扬,春天的小梅花透出了新绿。坐在旗亭,懒得再去江南问酒。又怎能知道昨晚东风吹来,有个倚窗而立的人显得瘦弱。之前调笑鹦鹉的院子窄小,斗鸭的塘边却宽阔,几次携手共游。芳期漫长,却只能等到燕子归来的时候再相逢。只见残花飘落,泪水暗染鬓边,愁绪依旧如同绿杨垂柳。我们约好何时一起剪春灯,雨窗下吃韭菜。
易顺鼎(约1645-约1730),字梦阮,号松江,晚号海天居士,清代词人。其词风清丽婉约,情感细腻,常描写春日景色与离别之情。
此词创作于清代中期,正值江南春季,春花烂漫,生机盎然。诗人在感受春天的美好时,流露出对往事的追忆与思念,反映了当时江南的风情与人们的情感。
《瑞鹤仙》以春日的江南为背景,描绘了一个充满生机与情感的场景。词的开头通过“杏花时节”引入春天的氛围,接着描绘春雨初晴的景象,营造出一种温暖而略带寒意的环境。诗中的“卖花声过否”,不仅引导读者进入了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场景,也暗示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渴望和追求。
随着词句的深入,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与友人共度春光的期待与惆怅。尤其是在“又怎知昨夜东风,有个倚楼人瘦”的句子中,表达了诗人对离去之人的深深思念。这种情感不仅是一种个人的失落,也反映了人们在春日美景中对过往的追忆,构成了词的情感主线。
词末的“约甚时同剪春镓,雨窗荐韭”则表达了对未来重聚的期待与无奈,仿佛在提醒人们珍惜当下,珍惜与友人的每一次相逢。整体来看,这首词不仅展现了春天的美丽,更深刻地触及到了人们内心的孤独与思念,情感真实而动人。
本词通过春天的景象与个人的情感交织,以描绘江南春日的美好,反映出对过往的追忆与对未来的期待。情感细腻,意境优美,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人们内心的孤独。
诗中提到的“杏花”象征什么? A. 夏天 B. 春天 C. 秋天 D. 冬天
“倩琼箫吹彻”的意思是? A. 笙声悠扬 B. 笙声微弱 C. 笙声嘹亮 D. 笙声悲伤
诗人对未来相逢的期待表现在哪一句? A. 卖花声过否 B. 芳期漫数 C. 判残红飘泪 D. 约甚时同剪春镓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