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6:49:0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6:49:01
滕达道挽词二首 其一
先帝知公早,虚怀第一人。
至今诗礼将,独数武宣臣。
材大虽难用,时来亦少信。
高平风烈在,威敏典刑新。
空试乘边策,宁留相汉身。
凄凉旧部曲,泪湿冢前麟。
全诗翻译:
先帝对公的知遇很早,他是虚怀若谷的人。
至今诗书礼仪的传承,独有武宣王的臣子在列。
才华虽大却难以施展,时运来临的机会也少之又少。
如今高平的风烈依旧,威严和敏捷的法律又有了新的典范。
空有乘边出征的策略,不如留下汉代的身影。
凄凉的旧部曲,泪水浸湿了坟前的麟。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风格多样,既有豪放之气,又有细腻之情,擅长表现个人情感和社会现实。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苏轼被贬之际,表达了对已故先帝的怀念,以及对自己才华未能施展的感慨。诗中反映了士人对政治理想的追求和无奈的情感。
苏轼的《滕达道挽词二首 其一》是一首充满感慨与思考的挽词,字里行间透出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和对个人命运的惋惜。诗的开头,先帝的知遇和公的谦虚形成鲜明对比,强调了人才能在适当的时机被发现和重用的重要性。接着提到武宣王的臣子,这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当今士人的一种激励,呼唤他们继承和发扬诗书礼仪的精神。
下文中,苏轼表达了对自己才华的无奈,尽管材大却难以施展,时运的稀缺让他感到无力。高平的“风烈”象征着理想与信念的坚持,威敏的“典刑新”则暗示着政治的变迁与法律的更新。最后两句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深沉思考,宁愿留在历史的长河中,而不愿被遗忘于现代的浮华之中。
整首诗结合了历史与个人情感,表达出一种对理想的追求与对现实的无奈,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是苏轼在挽词中展现的独特风格。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历史的追思与对个人命运的感慨,揭示出士人对理想的坚持与对现实的无奈,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武宣臣”是谁?
A. 汉武帝的臣子
B. 唐朝的文人
C. 宋代的诗人
诗中表达了哪种情感?
A. 喜悦
B. 感慨与无奈
C. 愤怒
诗中提到“宁留相汉身”,这句话的意思是?
A. 追求名利
B. 宁愿在历史中留下身影
C. 出征作战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