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7:50:2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7:50:20
无情偏惹情丝。此意有谁知。相思两字,娟娟明月,能不传伊。愁绪却为花絮乱,揾啼痕又恐人疑。欲抛愁去,强将泪咽,怎奈情痴。
无情的事物偏偏引发了情感的牵绊,这样的心意又有谁能理解呢?“相思”这两个字,如同那皎洁的明月,怎能不传达到她的耳中呢?愁苦的情绪像花瓣般飘散,泪痕难以掩饰又害怕被他人怀疑。想要抛弃忧愁,却强忍着泪水,奈何我已情痴无法自拔。
此诗虽没有直接引用具体的历史典故,但“明月”和“相思”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常用来表达思念之情。明月常被视为寄托思念的象征,而“相思”则是表达情感交织的经典主题。
作者介绍:陈逸云,近代诗人,生于清末,活跃于民国时期,以其清丽的诗风和深厚的情感著称,常在诗中融入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
创作背景:该诗创作于动荡的时代,诗人通过描写个人内心的情感寄托,反映出对爱情的渴望与无奈,在时局不宁的背景下更显得情感的珍贵与脆弱。
《极相思》是一首充满深情与无奈的诗作,诗人通过细腻的情感描摹,展现了对爱情的渴望和无奈的情感纠葛。开篇即以“无情偏惹情丝”引入,揭示了情感的复杂性。无情的事物却引发了深深的情感,这种反差让人感到一种无奈与孤独。接下来的“此意有谁知”更是流露出对理解的渴望,爱情常常是孤独的,而理解则是情感的寄托。
“相思两字,娟娟明月”一句,形象地将思念比作明月,清晰而明亮,传达出一种深切的渴望与思念。诗中提到的“愁绪却为花絮乱”,更是将愁苦的情感生动地描绘出来,像花瓣一样四散,无法控制。而“揾啼痕又恐人疑”则表达了对外界看法的敏感,眼泪是情感的直接体现,却又害怕被他人看穿,显得更加无助与脆弱。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巧妙地运用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展现了诗人的情感深度与艺术才华。诗中对于情感的细腻描写与对孤独的深刻体悟,使得这首诗成为古典爱情诗中的经典之作。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对情感的描绘,表达了对爱情的渴望与无奈,突显了人在情感面前的脆弱与孤独。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娟娟明月”象征着什么?
a) 友情
b) 思念
c) 快乐
“无情偏惹情丝”中“无情”指的是什么?
a) 人的情感
b) 自然界的事物
c) 社会环境
诗中表现出的情感基调是什么?
a) 欢快
b) 无奈与悲伤
c) 愤怒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月下独酌》相比,陈逸云的《极相思》更侧重于内心情感的细腻描绘,而李白则是在自然景色中寻找情感的寄托。两者共同展现了古典诗词中对于月亮的情感寄托,但情感表达的方式和侧重点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