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0 04:57:5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0 04:57:52
春日同伯氏游问政山门意似表弟旧题用其韵先是尝持书招之篇末并以见意
——李弥逊
晴妍入遐瞻,佳处在林樾。
归云纷卷舒,列岫互明灭。
偶从青都行,遂与凡境绝。
舆肩俯清阴,屣齿破苔滑。
坡陀度崇冈,窈窕閟真阙。
烬馀见颓基,纸上得遗碣。
红白抹花脸,嘲哳掉禽舌。
伤残起孤愤,感物动深悦。
稍罗肴核丰,共吊泉石咽。
云冠俨臧护,霓骑想飞越。
灵踪尚储休,爽气亦时发。
散花步危坛,引蔓探幽穴。
胎田倘可丹,石髓未成铁。
却思棠棣篇,已换桃李节。
雁书当解封,鹿驾定回辙。
兹游约重寻,晚笋政堪撷。
春日里,我和伯氏一起游览问政山,心中感慨似曾相识,仿佛是在对表弟的旧题作答。
天气晴好,眼前景色美丽,最宜游玩的是那林间的幽静处所。
归来的云朵纷纷飘卷,远山时隐时现,令人顿感迷醉。
偶然从青都出行,便与世俗的尘埃绝缘。
坐在车上俯瞰清幽的阴影,脚下的苔藓滑腻。
沿着山坡走过高冈,似乎隐约看见了真理的殿堂。
残余的烟火中,我见到了颓废的基石,纸上写下了遗失的碑文。
红白相间的花朵像是画在脸上的妆容,鸟儿们在调皮地叫着。
心中对身世的悲伤和孤独之愤激起了深切的愉悦。
稍稍准备丰盛的肴食,一同在泉石旁咽下口中之渴。
云彩在高空中静静地守护,彩虹骑士似乎想要飞越。
灵魂的踪迹依然在储存休息,清新的空气也时而释放。
散花的步伐走向高坛,引着藤蔓探寻幽深的洞穴。
若胎田真的可以变为丹砂,石髓还未成铁。
却思念棠棣的诗篇,已经换得桃李的节令。
雁字应当可以解封,鹿车也一定会回到旧路。
今天的游玩约定重寻,晚笋正好可以采摘。
李弥逊是宋代的一位诗人,生于北宋时期,曾任职于地方,精于诗词,尤其擅长山水诗,作品中常流露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他的诗歌语言优美,意象丰富,深受后世诗人的推崇。
此诗创作于一个春日,作者与友人伯氏游览问政山,借游山之名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生的感悟。诗中融入了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展示了诗人对过往的追忆与对未来的期许。
整首诗描绘了春日游山的美好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开篇通过“晴妍入遐瞻”展现出明朗的春日,接着通过“佳处在林樾”引入游玩的场景,展现出自然之美。诗中描绘的山水,不仅是自然的景观,更是诗人心灵的寄托。
诗中反复出现的“云”、“山”、“花”等意象,不仅表现了大自然的生机勃勃,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比如,归云的纷卷舒与列岫的明灭,传达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悟;而“红白抹花脸”则象征着自然的生动与活泼,仿佛在与鸟儿的嬉戏中传达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后半部分的描写中,诗人更进一步,表达了对理想与人生的思考。通过“灵踪尚储休,爽气亦时发”暗示着人生的休憩与反思,提醒人们在繁忙的生活中寻找内心的宁静。最后,诗人以“兹游约重寻,晚笋政堪撷”收尾,既是对自然的依恋,也是对未来的期待,表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词测试
李弥逊是哪一朝代的诗人?
A. 唐代
B. 宋代
C. 明代
D. 清代
诗中“晴妍入遐瞻”意指什么?
A. 天气晴朗,景色美好
B. 忧愁的心情
C. 夜晚的星空
D. 细雨绵绵
诗中提到的“青都”象征什么?
A. 现实的烦恼
B. 理想的境地
C. 古老的传说
D. 自然的美丽
答案:
通过以上解析与学习,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李弥逊的《春日同伯氏游问政山门意似表弟旧题用其韵先是尝持书招之篇末并以见意》,感受到其中的自然美与人生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