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1:09:3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1:09:33
四山昏昏如泼墨,行人对面不相觌。
凄乎太阴布肃杀,暗然混沌未开辟。
千丈拿空蛰龙起,一声破柱春雷疾。
我疑人间瓠子决,或是天上银河溢。
异哉烟霏变态中,山川墟市明历历。
茅寮竹寺互掩映,疏舂残磬渺愁寂。
叟提鱼出寒裂面,童叱牛归泥没膝。
羊肠峻坂去天尺,驴饥仆瘦行安适。
林僧卸笠窘回步,海商抛矴忧形色。
纵览鲲鹏信奇伟,戏看凫雁亦萧瑟。
乃知画妙与天通,模写万殊由寸笔。
大而海岳既尽包,细如针粟皆可识。
向来关生何似人,想见丘壑横胸臆。
呜呼使移此手为文章,岂不擅场称巨擘。
四周的山如泼墨般昏暗,行人相对却无法相见。
凄凉的月光布满肃杀之气,暗淡混沌间尚未开辟。
千丈高空中,蛰伏的龙突然升起,伴随着一声急促的春雷。
我怀疑是人间的瓠子决裂,或是天上的银河溢出。
奇异的是,在烟霏变化中,山川和市镇却显得明晰可见。
茅草屋与竹寺相互掩映,疏落的钟声在此处萦绕,愁绪弥漫。
老者提着鱼出门,脸上因为寒冷而皱缩;小孩高声叫骂着牛,牛却陷入泥里,没过膝。
羊肠小路蜿蜒向天,驴子饥饿而瘦弱,行走安适。
林中的僧人卸下斗笠,尴尬地回头走;海商抛下石块,忧愁的神情显露无遗。
纵观鲲鹏的伟大,戏看凫雁也显得萧瑟。
由此我明白,画的精妙与天相通,借一寸之笔便能描绘万种风貌。
大如海岳皆可包容,小如针米皆可识别。
往昔关生何似人,想见丘壑在心胸之中。
呜呼,若将这双手移为文章,岂不在场上称得上巨擘?
刘克庄,字仲明,号石舟,宋代诗人,生于南宋,卒年不详。他的诗风雄浑,常以自然景物为题,表达个人情感。他的作品多涉及政治、历史、自然等主题,富有哲理性。
《关仝骤雨图》创作于宋代,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人们的生存状态。诗中描绘了骤雨来临时的自然景象,结合个人感受,展现出诗人对人世无常的感悟。
《关仝骤雨图》是一首描绘急骤暴雨中自然景象与人类生活的诗作。刘克庄通过对山川、行人、雨水的细致描写,将自然的凶猛与人间的柔弱对比,形成鲜明的冲突。诗的开头便以“泼墨”形容四周的昏暗,营造出一种压迫感,紧接着描绘了月光的凄凉和混沌的环境,暗示着自然的无情。
而后,诗人通过“千丈拿空蛰龙起”及“春雷疾”等意象,生动地描绘了暴雨即将来临的场景,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听觉震撼。诗中“我疑人间瓠子决,或是天上银河溢”的比喻则进一步增强了自然力量的神秘感,显示出诗人对自然现象的敬畏与思考。
随着诗意的深入,刘克庄描写了人们在暴雨中的生活状态:老者提鱼、童叱牛归等,生动地表现出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无奈。最后,诗人通过“纵览鲲鹏信奇伟,戏看凫雁亦萧瑟”来总结,强调了艺术与自然的关系,表达了自己对创作的思考。
整首诗情感深邃,既有对自然的敬畏,也有对人生无常的感叹,展现出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整首诗的主题思想在于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对人世无常的感慨。刘克庄通过对暴雨来临时的自然景象的描绘,反映出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无奈,同时也表达了对艺术创作的深刻思考。
诗中“千丈拿空蛰龙起”是什么意思?
A. 描述飞龙在天
B. 形容暴雨来临
C. 表现人类的渺小
诗的主题思想主要是什么?
A. 自然的美丽
B. 人生的无常与自然的力量
C. 对历史的追溯